福州40億修復三坊七巷
4月6日《人民日報》“要聞”版在醒目位置刊登一則消息,肩題是“保護城市古跡延續千年文脈”,主標題是“福州40億修復三坊七巷”。報道說,最早形成于唐朝的福州三坊七巷,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風雨之后,仍基本保留著唐宋遺存下來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特別是159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和“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之譽。足見,該市歷任領導是有遠見卓識的,尤其在今天大拆大建、開發擴張的趨勢逼近時,沒有頭腦發熱,跟風起哄,而是以高度負責任的科學態度經營自已的城市,不僅一些有價值的傳統建筑和文化遺存被保留下來,使現代城市不至于失去歷史記憶和文化根基;而且拿出巨資,“以最接近歷史真實的形態重現福州古城風貌。”我認為,這才是不同凡響的“大手筆”!這篇報道,令人心靈震撼,我為這個城市的領導者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求真務實態度而稱道,更為他們這種無愧于當代和后人的高度負責任精神而由衷贊佩。
我們知道,城市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綿延記憶的載體,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建設中留下自已的痕跡,保存城市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性,保留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一句話,這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客觀需要。然而我們從報上看到,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由于“大拆遷、大建設”,很多古建筑被推土機夷為平地,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存只能在故紙堆里見到,一些城市的文化基因遺傳和延續被人為斬斷,失去了自已的靈魂與個性,導致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在有些地方,“新官”不理“舊事”已成為干部交接班的“習慣動作”,有的領導上任后,為了有“新起點”,樹立“新形象”,開創“新局面”,常常有意無意地否定前任工作,“重打鼓另開張”,完全不考慮“城市總體規劃”的連續性和嚴肅性,把“接力賽”變成“單程賽”,結果往往挫傷了多方面和積極性,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嚴重浪費不說,而且使一些不可再生的城市文化遺產和寶貴資源永遠從地圖上消失。盡管經過改建、拓展,城市擴大了、長高了;路寬了、變新了,但卻失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有的文化個性也就失去了吸引八方來客的魅力,要想打造“旅游強市”的目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我想只要瀏覽一下中外文化名城就會明白個中道理。
由此可見,福州市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著的這項規模宏大的文化保護工程,確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體現了城市領導者的眼光和魄力,他們的做法實事求是,符合科學發展,是一種對歷史和子孫高度負責的精神,也是深得民心的明智之舉,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借鑒。
(作者為安徽合肥市原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協常委)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