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綠化重要的是因地制宜
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jié),一場全省動員、全民參與,綠化龍江大地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植樹綠化我們已搞了多年,應該說,取得的成績不少,但也有一些教訓值得汲取。
比如,植樹的最終目的應是綠化,是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是像布置盆景似的把追求美觀作為唯一目的。但實踐中往往適得其反。曾幾何時,有的城市,為了綠化而先毀“綠”:在植樹時,為了栽別的樹,先把一條街的丁香樹毀掉了;另一條大街的唐槭樹,也因為“綠化”而被砍伐了;一條河畔茂盛的野草,因為“綠化”而被鏟除了;甚至公園里老榆樹,也被楓樹林取代了……這種植“新綠”毀“舊綠”的做法,似乎給人以新鮮感,但樹的存量實際并沒有明顯增加。
我們的城市,本來綠色就不多。離不開引進,但更需要把原有的綠色保護好。近些年,來自國外的、省外的、深山的樹木花草,在綠化的旗幟下陸陸續(xù)續(xù)進了城。其中有一些確實為街頭巷尾增添幾許嫵媚,但是,也有許多水土不服死掉的,有的要專人伺候,驕陽下要遮陽,還有的要時常掛上“吊瓶”打營養(yǎng)液……這畢竟成本過高。如果為了引進而引進,甚至“先伐后引”,里外兩筆賬,就更不值了。
綠化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加自然的,在綠樹仍然是稀缺資源的當下,就要把綠化的效率效果放在第一位。城市綠化貴在見縫插針,在原有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來的綠色沒保護好,引進的綠色又沒綠起來的事兒,不如不干。
城市中生長多年的植被,更能適應城市里的土壤和水,如果得到人們的合理利用,是性價比很高的綠化素材。這些“原生態(tài)”的綠化成果,應該保留,更應該放大。廣州的中山岐江公園,因為設計者利用了當?shù)卦械拿┎荩蛟斐蓜e具一格的“野草之美”,成為國內景觀設計的奇跡,值得借鑒。遵循自然,順其自然,因地制宜造林綠化,更能表達城市自身的氣質,鳴奏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樂章,考驗城市經(jīng)營者的精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