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設計師:你們的硬傷在哪里?
“不講自然,不見生態,沒有樹陰,又怎能說是以人為本?”“生態優先才是最大的以人為本。”廣州市綠化公司總工程師張喬松在第三屆中國園林綠化設計高峰論壇上,以詳實的數據、典型的案例列舉了當前園林設計存在的種種弊端,再次引發業界更深層次的思考:到底什么樣的園林才是人們最需要的,為什么市場上充斥著那么多劣質設計作品,設計師需要克服哪些硬傷?
植物知識欠缺是軟肋
英國造園家克勞斯頓提出,園林設計歸根結底是植物材料的設計,其目的就是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其他的內容只能在一個有植物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張喬松認為,一個園林設計師對植物相關知識了解的深入程度是決定其作品水平的最關鍵因素。設計師只有熟練掌握植物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等相關知識,才會真正理解什么是“生態優先”,為什么要“生態優先”。
一個優秀的園林作品,首先應該保障所種植物健康成長,適宜的生長環境設計包括總體布局、植物選擇、植物配置、種植方式、土壤質量、苗木要求、種植要求等。“植物材料是業內多數設計師包括所謂大師的弱項,很多設計硬傷源于此。更讓人擔憂的是,他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更不重視學習相關知識。”張喬松認為學習植物知識應貫穿于園林設計師的一生,養成隨時隨地學習植物、觀察植物的習慣。自然是園林的靈魂,很多植物知識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園林設計作品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和植物就是最好的老師。即使是畢業于農林院校、植物知識比較扎實的設計師,也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藝術及建筑專業畢業的學生更應“惡補”植物知識,才不至于出現把陰生植物種在陽坡、把樹木種到常規水位以下等硬傷。
缺乏創新形式主義泛濫
現在的園林設計中充斥著過多不著邊際、文過飾非的所謂理念,為吸引眼球而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浙江林學院園林系主任王欣認為這是設計缺乏創新的集中表現。王欣指出,十年前各大設計論壇上設計師會討論專業,討論創意,但是現在所有的設計論壇都能下載資料,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參考書都是圖集,設計院間比拼的是圖庫。“當設計師缺乏創新思維的時候,對照圖庫,照貓畫虎,再安上流行的理念和時髦的主題,‘大作’就完成了,這樣的設計又怎能把行業引上健康持續發展之路?”
上海園林設計院設計師莊偉坦言,做園林設計就像寫文章,不可能沒有主題,但主題不應是標簽,確定怎樣的主題以及選擇怎樣的表達形式需要設計師的創新思維。園林環境不同于文學作品,參觀者置身其中,更多的是用感官來感受,置身其中感覺舒服、愜意是第一位的,至于深奧的主題很少有人去深究。另一方面,很多設計師在作品中煞費苦心構思一些與本地歷史文化環境無關的主題,如果沒有人現場講解,參觀者根本就感受不到,或無法認同。這樣的主題不能說有創意,甚至應該列入不貼切之列。
自視偏低缺乏堅持
云南昆明世博會后,有一個設計形式在園林界廣泛流傳,那就是把花缽傾倒,流淌出滿地鮮花。回憶起這個設計方案,上海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園林景觀院院長高煒華說,評審方案時一位喜歡陶藝的領導提出希望方案中能加入陶罐。怎么辦?在綜合考慮領導意見后,他們提出這一設計形式。此番改動不僅讓該位領導非常滿意,作品主題也得到了提升,很多專家認為此方案極富創意。
高煒華表示,設計行業是個服務性行業,重視甲方、官方意見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著要違背自然規律甚至良心來迎合。作為一名專業設計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明確,不能自視太低。“一個設計師要想立足,要有一些生存智慧。對于領導和業主的意見,不能一味迎合,而應領會其主旨,博采眾長為己所用,要懂得堅持。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提升,否則只能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