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名的迷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了一段時間,開始并沒有得到多少關注,但不久各地方媒體激烈地討論起本城競爭力排名的升降,隨后,對于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排名的科學性,以及排名背后的“潛規則”,不少人提出了疑問。總之,這份并不具有多大意義的“藍皮書”,經過媒體宣傳的顛來倒去,如今卻給“硬弄”成了一樁不大不小的公共事件。
其實,此類排名多年前就一直存在,但在缺乏炒作的情況下,所受關注也就相應較少,如今,城市競爭力排名的知名度雖然起來了,卻給弄得像大學排名一樣遭人病垢,不得不說是一件很無奈的事。說到大學排名,記得一位美國出版界的業內人士曾經出書大曝《新聞周刊》、英國《泰晤士報》等媒體如何對以往的數據“偷梁換柱”,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礎上“炮制”出一個新的大學排名。原因很簡單,大學的實力不可能每年都有什么明顯的變化,而要對其中每一所學校做到詳盡真實的統計又幾乎是不可能的。試想,一所高校的數據尚且不易統計,那么,較之復雜、龐大數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一座城市,要讓數據反映出“現實”,其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這是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統計?
對于統計數據能否客觀地反映“現實”,美國統計學者達萊爾?哈夫提出過質疑,他在《統計數字會撒謊》一書中說過,當人們面對一項統計數據時,首先要問自己的是以下五個問題,誰說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遺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換概念?這個資料有意義嗎?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致誤入統計學的某些“陷阱”。
但哈夫的提醒,似乎早已被今天的人遺忘。數據與排名的泛濫,使得廣告、雜志上的各種統計數字強迫每個人都像經濟學者般思考。一方面,我們對這些數據并不抱太多信心,另一方面,我們幾乎已確信這一過程的真實性:在所謂“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專業人士們將采集的“數據”分類打包,按照自己的需求制作成數字、表格、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并告訴人們,在這樣的“科學”包裝下,一切結論都必將是確信無疑的。
城市競爭力排名的前十位無一例外的被沿海的發達城市占據著,也許北京、深圳、上海在某些層面真的很有“競爭力”,但在居住條件、環境衛生、醫療服務、終生教育、社會保險等方面卻多年看不到明顯的進展。如哈夫所說,這無疑是我們的統計數據中所“遺漏”的部分,而這些部分,恰好是普通人最關心的民生話題。舍此,無論何種排名,或許都難逃“虛偽”之嫌。
這種“美式統計學的虛偽”,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曾經提到過,一次路過紐約第六大道時,他注意到矗立于此的電子“國債鐘”,上面不斷刷新的天文數字讓他有所頓悟:四點五兆美元的金額讓在此駐足觀看的人不由得產生出一種莫名的快感,一種美國夢般的用來頂禮膜拜的幻象。可是,他緊接著問: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四點五兆又意味著什么呢”?
如果我們反問一位排名前三的城市居民,“競爭力”與他的生活有何種關系,除了“自豪”,他很可能和布萊森一樣啞口無言。甚至《報告》的一位編輯者也表示,該項統計主要對各級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門有參考意義,且統計數據“并不能反映經濟危機”。如此看來,今天的城市排名與大學排名一樣,“政策性”和“指導性”居多,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距離其實很遠。反倒是這種崇尚數據與排名的“虛偽”,很可能物化為一種大搞地方形象工程、攀比基建和城市景觀的實際層面的“虛偽”,我想,這是排名的發布者和城市居民所不愿看到的。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