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建立城市更新改造的“上海模式”
建設最美好的城市
--記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
“從事城市規劃的人都有一個理想,建設最美好的城市,讓人們享受快樂的生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微笑著告訴記者:“這個理想也是推動我奉獻社會的力量源泉。”1986年,吳志強取得同濟大學碩士學位后,赴德國留學。他游歷了整個歐洲后,深深地感到,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燦爛的文化和歷史,應該成為世界的瑰寶。他取得博士學位后,國外的教授和朋友勸他留下,但他毅然選擇了回國。1996年,他回到祖國的懷抱。
世博園建設,歷來是一個國家城市規劃能力的體現。上海世博會園區規劃招標時,英國、日本、美國等10家著名院校派出了精英,同濟大學也派出了匯聚土木、交通、機械、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專家隊伍。經過角逐,吳志強團隊最終奪標,他有幸成為世博園區總規劃師。
在進行世博園規劃時,如何把博覽園區演繹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示范,向世界呈現精彩中國,成為挑戰。
吳志強想,上海世博會應該以最大的努力,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實驗示范和探索。遵循這一規劃思路,他們在世博園區開發和利用了十項最新技術。研發了通過風模擬改善建筑布局、遮陽和室外生態降溫技術,最大限度提高世博園區在夏季的人體舒適度,可以做到在室外兩米左右人工降溫六度;設計了黃浦江水的濕地凈化設施;設計了LED照明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室外照明的能耗……
拆遷是城市建設的難點。在大規模拆遷前,吳志強提出,上海世博園區必須告別傳統的整體拆建模式,建立城市更新改造的“上海模式”。他們對6.68平方公里的基地范圍進行了艱苦而細致的調查。最終,選擇了8片住宅區提議作為“建設協調區”,按世博會的要求進行改善和更新。總共保住了140萬平方米住宅,按戶均90平方米計,少搬遷15000多戶。這些群眾成為世博會最直接的受益者。
吳志強自信地告訴記者:“當明年世博會開幕之時,我們呈現給全世界的這一屆世博會,將是讓人難以忘懷的。”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