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毀綠的背后
春暖花開,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郊外、公園踏青賞景。由于人流大,踩壞草坪的事時有發生,不少地方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并呼吁市民增強護綠意識。在呼吁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腳下留青”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設計不合理也是綠地被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大規模的綠化建設進行十多年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人們具備了較強的護綠意識,不少市民還自覺地監督、檢舉破壞綠化的行為。這從媒體的報道中也可看出來,在對游客的隨機調查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綠地改善了環境,應該愛惜。當被問及為什么橫穿綠化帶時,很多人也很不好意思,但又覺得路太繞遠,為了抄近道才踩草坪。
從游客的表述中不難發現,一些人并不是有意要毀壞綠地,確實是有些綠地的設計、建設太不近“人情”,沒有考慮到人們的實際使用需要。去年筆者家附近新建了一條道路綠化帶,如果坐在車上看,靠近人行道邊的是大片草坪,綠地中間是大小喬木,很漂亮。但人們在此候車時,常常由于難以忍受暴曬,都到綠地中的樹下去庇陰。現在道路旁邊的草皮見不著了,綠地里踩出了好幾條路。每當在車站曬得滿頭大汗時,筆者忍不住就冒出一個念頭:真應該讓這塊綠地的設計師也來曬曬太陽!拙劣設計逼著人們去毀綠,由此造成的損失,設計人員難脫干系。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不僅公共綠地有,小區、公園里也不少見。一位老專家將這類設計稱為“效果圖”,只求視覺效果,中看不中用。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不需要設計人員有多高的水平,只要他不是坐在辦公室想當然地描圖畫圖,多去看看現場環境,憑常識就能避免使用不便、功能不足等弊端。說到底還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一個在設計中是否體現人本思想的問題。
國家對綠化的重視和大量投入,改善了我們的居住環境,綠化成果需要大家共同愛護珍惜。設計師在做設計時,應多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盡量避免設計不合理造成的后期損失,也是愛綠護綠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