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自然:環境危機的終極救贖
一場關于環保的“并購案”正在商業和自然之間拉開帷幕。
大豆產量和林地面積,孰輕孰重?經濟利益和環境友好,怎樣平衡?近日,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和阿拉善SEE生態保護協會聯合主辦的“財富新引擎??投資自然”論壇上,來自巴西的一個經典案例或許是個不錯的答案。
在巴西,部分農戶以種植大豆維生。為了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收益,農戶們紛紛通過砍伐林地來擴張大豆的種植面積。2004年,TNC與嘉吉公司合作了一個項目,通過給予農戶一定補償,使他們盡量避免砍伐林地;如果必須開墾林地,農戶則要保證將其中一部分作為保護地。作出上述承諾并身體力行的農戶,TNC與嘉吉將為其頒發綠色證書。嘉吉稱,將只從擁有證書的農戶處購買大豆。
“通過這種市場調節機制,我們有效地防止了當地農戶對林地的砍伐。”TNC副總裁、首席生態保護執行官Bill Ginn說,“我們還有一個森林監護委員會,確保自然保護過程的合法性以及環境友好性。”
投資自然,從商品原材料入手,打造完整的綠色產業鏈,將自然成本融入商品終端銷售價格??金融危機之后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起點,重視環境成本將成為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的戰略考量。
曾被忽略的自然成本
過去若干年間,全球經濟實現高速發展,但付出的環境和能源代價也觸目驚心。世界銀行曾發布報告稱,在20世紀,人類消耗了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炭,380億噸鋼鐵,7.6億噸鋁和4.8億噸銅。從全球范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全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全世界的‘碳足跡’已經給全球的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敲響了警鐘。”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說。
“如果允許水、空氣、土壤環境進一步惡化下去,這將造成最終的赤貧。”Bill Ginn稱。
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GDP總量約占全世界的6.0%,消耗世界石油的73%,世界煤炭的31.4%,世界鋼鐵的27.9%,世界鋁材的25.6%,世界水泥的40.1%。在中國665座城市中,占41.1%的城市遭受酸雨的侵害。
“中國產品價格較低,產品的終端售價中沒有包含環境成本,但這并不意味著環境成本不存在。從某種角度說,是中國人自己在為空氣、水污染等環境成本埋單。”Bill Ginn一針見血地指出。
投資自然:危機的救贖
在Bill Ginn看來,投資自然是解決環境友好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終極之道。據他介紹,投資自然的方式有很多,大致分為保護投資銀行(含為自然保護轉債、與民間資本合伙、為保護項目貸款、與對環境和社會負責任的投資者合作、與破產/敗訴公司合作等方式)、創建新的環境市場(包含碳與森林、草銀行、水市場/權利)、激勵政策(倡導綠色消費、呼吁免稅)等。
“投資自然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使水更清潔、空氣更清新的自然保護成本融入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去。”Bill Ginn說,圍繞這一理念,很多方面都有待加強。比如法律、法規的制定與有效執行,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消費需求的觀念變革等。
Bill Ginn認為,中國政府在政策、法律的規范方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在市場機制建設方面,則需要創造更多的獎勵機制,鼓勵林地所有者多植樹,促進林地擴大,不僅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負面影響,還豐富了當地的碳匯交易資源,從而使林地擁有者能夠更好地進行林地保護;消費需求方面,則倡導消費者提高環境意識,消費綠色產業鏈產品,同時加強其產品供應鏈管理過程。
Bill Ginn強調,投資自然有持續性的問題,除了把握商業機會來保證投資自然的可持續性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環境所需的成本必須納入到商品最終的價格,通過產業化方式使自然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治本之策。
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則認為,現在的環境市場在體系建設、市場制度、交易制度等有所創新。因此,企業為自然資本埋單將獲得來自客戶收益、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回報,從而使企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未來之路
Bill Ginn認為,自然資本損耗不容忽視,首先要做到保護自然,盡量少用能源,提高汽車、建筑物、工廠生產的效率,其次是要利用新技術,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同時要注意維持可再生能源的多樣性。
關于NGO在投資自然中的作用,Bill Ginn說,NGO可以就投資自然需要有的政策框架和競爭場所向政府做必要的游說和宣傳。另外一方面,NGO也可以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必要的教育,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以及來自于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想法介紹給企業和政府。
Bill Ginn坦陳,在投資自然的操作中,由于環境與經濟兩者利益的糾結,遇見的困難和問題時有發生。非營利的文化與商業企業家精神是不同的,對保護環境有利的舉措,不一定是盈利的商業運作等。
在面臨當前的人類社會發展節點上,雖然困難重重,但生態文明是 “可持續能力”與“發展紅利”的必然選擇。講求經濟利益與環境友好統一協調,兩者共生共贏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投資自然,不僅能保護大自然,而且是財富增長的新動力。雖然,目前能否真正把商業和自然保護結合起來是不小的挑戰,但長遠來看,人類向自然的索取理應與人類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投資自然,昭示著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