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顯竹景之美科學種養為先
??訪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所長丁雨龍
從古至今,“竹景”的清幽、雅致給人帶來的不僅是感官上的愉悅,更是精神上的享受。觀賞竹在現代城市園林綠化、家居美化上應用愈加廣泛,據了解,在南方幾乎所有新建的住宅小區、公共綠地都種植有竹子。北京、天津、山東、遼寧等北方地區用竹子點綴景觀也逐漸成為流行趨勢。近日,記者采訪了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所長丁雨龍教授。他在充分肯定觀賞竹的觀賞特性和廣泛應用形式的同時,也指出當前觀賞竹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丁雨龍認為,科學種養才能將竹類觀賞價值發揮到極致。
觀葉和觀竿是觀賞竹的兩大觀賞特性。丁雨龍告訴記者,竹子四季常青,我國北方冬季景觀單一,常綠的竹子更能顯現出其觀賞價值。而部分竹子的葉片發生變異,形成黃色或白色的條紋,如菲白竹、菲黃竹、黃條金剛竹、錦竹等,則更具觀賞價值。有的竹竿形態發生變異,如龜甲竹(又名龍鱗竹)、羅漢竹、佛肚竹等;有的竹竿顏色發生變異,如金鑲玉竹、紫竹等都極具觀賞價值。另外,竹子的竹竿挺拔有節,是優良人格品質的象征,與中華文明傳統的審美價值觀相吻合。
據丁雨龍介紹,觀賞竹既可盆栽作為家居裝飾,也能用于庭院點綴栽植,還可以成片栽植營造大型景觀。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在高速公路、河道兩旁種植竹子,營造竹子長廊,景觀效果都不錯。南京林業大學一直致力于推廣地被類觀賞竹,用竹子營造“竹坪”。據了解,與草坪相比,“竹坪”具有四季常青、節水、管理成本低和固土能力強等優勢。
我國的竹產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目前各地已經建立了一些觀賞竹繁育基地,但總體規模不大,總量2000畝左右,年產竹苗約100萬株。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江蘇,另外浙江、安徽、四川、陜西、河南、山東等地也有一些竹園基地。丁雨龍認為,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公眾對竹子的認可和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盡管各地竹類科研院所、生產企業以及一些園林設計師不斷進行觀賞竹的應用推廣,但很多地方利用觀賞竹營造的景觀并不盡如人意。成片死亡、由“美景”變為“敗景”的現象比比皆是。丁雨龍從多方面揭示了觀賞竹在園林上應用的制約因素。他認為,種植設計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現在很多竹子種植設計每平方米多達20株以上,這種不合理的密植與園林設計人員對竹子生物學特性了解甚少有關,也與業主(甲方)要求有關。業主方往往要求一次種植,立即成林。按目前市場價格,高質量的竹子種苗每株10元左右,成本較高。很多施工方為了降低成本,到農戶那里收購價格低廉、但種苗質量較差的老竹子。經過密植以后的竹子帶鞭很少,提高成活率唯一的途徑就是將枝條剪短,竹子成了‘雞毛撣子’,景觀效果非常差。又由于老竹子繁殖能力差,種植后往往不發新竹,結果營造的竹林漸漸死亡。”
除了對竹子生物學特性缺乏了解,栽植后管理不到位也是導致竹子不能發揮觀賞特性的重要原因。丁雨龍告訴記者,一些設計方經常套用“移大樹”的理念,要求上工程的竹子又高又大。殊不知,高大的竹子移植成活率很低。另外,許多地方的竹子種植后缺乏必要的管理,在新竹形成后沒有伐去老的竹母,使之無法形成合理的群落結構。
丁雨龍認為,竹子景觀不僅要從竹文化上進行宣傳,更要從竹子的生態功能上加以引導,不斷普及竹子知識,引導科學種養,才能更好地推動竹子在園林中的應用。此外,科研機構、種植大戶要加強溝通,通過積極地探討交流,推動觀賞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