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論壇23日在安徽淮北舉行
5月23日,由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和淮北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09(中國?淮北)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論壇”在安徽省淮北開幕。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主席、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副主席、比利時自由大學教授皮埃爾?拉孔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全球水伙伴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王浩主持報告會。眾多來自中、美、英等國內外國際頂尖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到會,并就“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生態城市建設方法”主題獻計獻策。
作為一座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淮北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城市建設理念,認真做好水生態規劃和濕地生態修復,大力開展生態城市建設,相繼規劃建設了南湖濕地公園、東湖濕地公園,現代山水生態園林城市格局正逐步變為現實。為推動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淮北成功申辦“2009(中國?淮北)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論壇”。參加論壇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重點圍繞“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生態城市建設方法”、“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生態產業孵化方法”、“礦山受損系統修復方法與案例”、“濕地生態設計方法與修復工程技術”4個專題進行研討和交流。
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主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伊恩?道格拉斯作了題為《英國關閉礦山地區經濟社會恢復與生態重建》的報告。他介紹了英國煤礦關閉、礦區土地修復情況,并列舉了具體的案例。
聯合國千年預測項目主持人、戰略顧問杰榮?格棱作了題為《意識技術???生態城市今后25年成功的關鍵》的報告。他說,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今后的25年與過去的25年相比將空前發展,帶來更加巨大的變化。在“意識技術”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城市系統生態學”是一個新的學科領域,我們應該設置相應的課程并使之發展壯大。
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副主席、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作了題為《生態、生態城市與生態人居建設》的報告。他系統論述了生態的耦合關系、系統知識與和諧狀態三種內涵, 闡明了城市生態包括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態、物質代謝的經濟生態和環境友好的自然生態三個層次,提出生態城市建設的三大支柱、生態人居建設的十項指標,城市復合生態建設當前急需搭建的十大生態服務平臺,及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方略。
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崇信出席報告會并作了題為《搶抓機遇,力促轉型,加快建設山水生態城市》的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2002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推進城市轉型作為全市工作的主線,在規劃指導、推進戰略、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許多前瞻性研究和實踐探索。幾年來,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機制、提升城市功能等一系列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淮北特點的轉型之路。
許崇信指出,今后,淮北將重點抓好規劃編制、產業轉型、生態轉型、環境建設、機制創新、城鄉統籌六個方面工作,總體設想用5至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城市轉型目標,構建現代化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新格局,把淮北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煤焦化電基地、黃淮海平原食品工業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產業轉移試驗區、皖北乃至黃淮海地區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態城市,形成“兩山環繞、六湖珠連、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生態城市格局。
副市長王莉莉以及市土地經濟研究會會長吳孝雨等出席報告會。
5月23日下午,市委常委、副市長楊軍,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濕地生態工程資深教授、前國際科聯環境問題委員會生態工程和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主席威廉?米奇主持報告會,王浩等專家分別作了專題報告。

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論壇主題報告會會場。 墨翰 文驍 攝
相關報道:
全國人大人表、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王如松:“生態城市”是競爭 共生的生存發展機制
淮北構建山水生態園林城市回眸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