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產品如何可持續發展
回顧我國的自然資源開發史,大體經歷了掠奪式的資源開發和正在經歷著可持續式的資源開發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0年,對待自然資源,基本是掠奪式開發。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保護理念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普遍重視。一種以自然資源為核心的專題旅游產品即生態旅游產品被提上日程。然而,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產品開發還處在起步階段,許多做法迫切需要加以改進,以便實現可持續發展。
正確理解生態旅游產品的特殊性
生態旅游產品除了一般旅游產品的共性如不可移動不可儲存性、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性等,還有自身的若干特性,如它是以自然為核心內容的產品,它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它需要采取積極的管理措施,等等。清楚地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應該讓我們的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決策者徹底明白。
時下國人談旅游開發,生態旅游是個熱門的詞匯。但如果有誰認真起來,要那些使用者說說什么是生態旅游,則十有八九說不明白。有的城市整治歷史街區,有的也叫嚷要打造生態旅游街區。許多區域旅游規劃文本中的旅游產品名錄中,也多有五花八門的生態旅游產品的名稱。但關于生態旅游產品應該如何建設,則言者寥寥,論證者亦不甚了了。而具體實施者則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隨心所欲,只管開發。
在諸多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生態旅游產品可以說存在的問題最多,資源所遭受的破壞也最大。對生態旅游產品的認識不到位,則必然導致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性破壞,我們將因此而失去大自然創造的杰作。
生態旅游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協調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和各種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的保護之間的關系。許多景區只知開發,根本不把環境影響、積極控制生態變化當作一回事。這種現狀亟待改善。
開發旅游產品要兼顧經濟文化兩屬性
開發旅游產品,在重視其經濟屬性的同時,也應重視其文化屬性。或者說,開發旅游產品,要兼顧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文化效益包括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人倫效益。重視旅游的經濟屬性,無視旅游的文化屬性,是導致生態旅游產品不可持續發展的學理上的原因。
在我國,旅游活動雖然古已有之,但旅游作為產業存在,還只有短短30年時間。國人的認識經歷了從旅游就是外事接待到旅游就是景點開發,以及旅游就是市場營銷的幾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與旅游業無關,故不與論。直到今天,我們對旅游認識主要還在景點和市場兩個概念里轉圈。一言以蔽之,我們的興奮點多在通過開發景點盤活市場達到賺錢的目的。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問題在于,各種層次的自然保護區都會想到發展旅游。但第一位考慮的是對經濟效益的關心。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會忽視所擬開發的旅游資源所附帶的自然或文化遺產價值。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對旅游的文化屬性的忽視。
今日中國,應該說,蓄意破壞自然生態或文化生態、跟大自然和老祖宗過不去的人當屬絕少一族。
大量的都是決策者因為發展的壓力而不擇手段追求經濟效益所致。如有的地方,把景區層層轉包,承包者有的連旅游是何物尚且不清楚,遑論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在許多人眼里,生態旅游資源等同礦藏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因此正本清源,當從基本認識抓起。
只顧經濟效益的發展觀,無視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保護,無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毫無疑問不是科學發展觀。是應該加以摒棄的。當然,發展觀念的轉變,僅學者發言,官方宣傳,都難以奏效。重要的是應該從干部考評指標的修訂入手。前些年為了發展,我們考評干部主要是用經濟指標做衡量政績的尺度。建議今后將是否把生態保護落到實處、是否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貫徹科學發展觀也作為重要的考評指標呢。
生態旅游規劃建設應從源頭抓起
生態旅游產品要想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化監測機制和規范評估指標體系。應從規劃建設的源頭抓起。任何地方,編制生態旅游規劃,應該將基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環境影響研究等列入評審的視線之下。
一個生態旅游占重要分量的規劃,如果缺少有關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缺少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等基礎研究,就不應批準通過。
對于建設單位來說,也應成立機構,在規劃建設之外,增加一個生態環境監控和跟蹤研究的環節。將生態環境變化監控工作作為常規性的工作,將其作為推動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動力。
如果全國的各種級別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監控可以形成網絡,主管部門隨時掌握全局,就可以避免許多災難性的破壞。與此同時,學術界還應加強有關生態旅游產品的評估指標體系研究。沒有具體的標準,監測工作也難以進行。
(作者系東南大學教授,旅游規劃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