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萬億”時代的動力謀變
去年年底推出的4萬億投資計劃被稱作是扭轉經濟下滑的短期重拳,而“后4萬億”時代,什么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動力源泉?
5月25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部署了多項改革,內容涉及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壟斷行業改革、資源品價格改革、民生領域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等,大措施達13項,具體措施達100多項。這些改革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著力于我國中長期的結構問題,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旨在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給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注入新動力。其中有兩處是指明要國家林業局牽頭的,一是推動棚戶區房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旨在加快推進民生領域改革,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二是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推進國有林區、國有林場體制改革,旨在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體制改革早已經不再新鮮,但《通知》的出臺卻比以往更受關注。今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改革矛盾更加突出,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要求我們毫不動搖地繼續深化改革開放。
從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前4個月經濟數據來看,由政府主導的經濟復蘇跡象明顯,扣除價格因素,目前實際投資已經接近40%。未來幾個月,在政府主導和銀行資金推動下,投資增速仍會繼續加速上行。然而這種由政府主導的經濟復蘇只是局部的結構性復蘇,而非全面復蘇。這種復蘇帶有一定的蒙蔽性,千萬不能就此放松警惕,大呼危機已過。
回眸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不難發現有兩大支撐動力。一是要素投入,包括大量的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資金和環境;二是體制改革,通過改革達到生產效率的提高。從1978年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到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變革不同,中國選擇了一條極其特殊的漸進式改革之路,通過市場化改革激發了經濟活力,提高了生產效率。30年后,隨著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兩大動力又可發現,生產要素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已經開始遞減,兩大動力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后者傾斜,經濟增長動力正在過渡到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上來。
因此在政府大手筆的4萬億之后,我們用比在此之前更急切的心情關注著體制改革意見的出臺,并且更期待這些措施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因為生產效率和增長方式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前景和質量,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提高生產效率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