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氣候談判:邁向后京都協議的重要“棋子”
波恩氣候談判是邁向后京都協議的重要的“棋子”。12月7日至18日,聯合國將在哥本哈根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大會能否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關鍵取決于今年內舉行的5次全球氣候談判。6月1日至12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氣候談判,是今年的第二次氣候談判,這次談判最引人關注的焦點是,首次將一份實實在在的協議文本初稿放在談判桌上,讓與會者進行實質性的磋商。
氣候談判風起云涌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一致同意,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大會上形成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氣候變化新協議,以取代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在過去的幾年中,聯合國氣候談判舉行了很多次,在最近18個月,國際社會關于氣候問題的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而今年則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之年,國際社會努力的結果最終將在12月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見分曉。
今年,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前將舉行5次氣候談判,即3月29日至4月8日??波恩,第一次談判;6月1日至12日??波恩,第二次談判;8月10日至14日??波恩,第三次談判;9月28日至10月9日??曼谷,第四次談判;11月2日至6日??巴塞羅納,第五次談判。
剛剛結束的第二次氣候談判由于首次讓與會者面對一份協議初稿進行實質性的磋商,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來自全球182個國家政府部門、企業界、保護組織和研究機構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
協議初稿首次亮相
交到全球182個國家談判代表手上的氣候協議初稿,由來自全球主要非政府組織(NGO)的氣候變化專家聯合起草。這份初稿是一個完整的法律文本,包括了向世界提供公平和有遠大影響的協議所需要的主要內容,為各國政府提供了一個氣候變化談判決議的基準。這份文本期望人們明白,貧、富國家之間所存在的主要差距是可以克服的,同時提出了克服這種差距的建議。
該氣候協議初稿由3部分組成,即:強化工業化國家義務的更新版京都議定書;對美國的減排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并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國家支持下的低碳發展鋪平道路的哥本哈根議定書;為未來3年談判奠定基礎的一系列議案。
該氣候協議初稿的主要內容如下:
截至2020年,全球所有溫室氣體產生的年度全球碳預算(不包括那些由蒙特利爾議定書控制的排放)將不能超過36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要基本下降到1990年的水平;截至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至72億噸當量,即低于1990年水平的80%。
建立新機構議案:提議成立哥本哈根氣候基金,以在新的全球性協議的約束下管理排放量、適應氣候變化以及保護森林。
建立長期行動計劃,如發達國家的零碳行動計劃和發展中國家的低碳行動計劃。
在遵守公約的前提下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和沙特等,設立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但需按照國家各自能力實事求是地劃分責任。
反響各異 前途未卜
該協議初稿指出,世界各國必須攜手防止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全球氣溫上升幅度必須保持低于2攝氏度的水平;提出一個全球排放量上限,詳細說明了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才能為保障地球的安全和人們的安居樂業作出自己的貢獻,以及最貧窮和最脆弱的國家如何才能得到保護和補償。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行動項目負責人基姆?卡斯特恩森認為: “這是歷史上非政府組織聯盟第一次共同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迄今共同撰寫的條理最清楚的法律文件。它在平等和科學的基礎上,展示了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和諧可靠的方案。”
“我們已經把保護氣候列為這項協議的宗旨,這同時也關系到保護地球和人類自身。我們不應該比政府期望和要求的更少。”綠色和平的馬丁?凱撒說,“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政治意愿,以及一項建立在以往相關協議基礎上的條約。全世界正拭目以待。”
適應氣候變化是該條約的是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條約初稿概述了一個適應行動框架,其中包括補助金、保險和對最脆弱國家的補償。
獨立活動聯盟的沃爾?麥丹說:“毋庸置疑,幫助貧窮和脆弱國家采取應對氣候變化沖擊的措施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在哥本哈根不能達成一個強有力的應對方案,在不久的將來定將面對更多的資源爭奪戰、難民潮及自然災害。”
截至6月10日,這份原本192頁的協議初稿已經被各國談判代表增加了200頁,這讓談判變得更加復雜了,而且談判的前景似乎也不令人樂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伊沃?德布爾似乎也對能否在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形成一份詳細的協議持保留態度。然而,他希望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國際社會能在關鍵的政治議題上形成一致,即工業化國家將減少他們的排放量(GHG),發展中國家將緩解排放。他同時希望,發達國家在資金上援助發展中國家緩解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注:截至記者發稿時,這次波恩氣候談判尚未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