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花卉業面臨五大瓶頸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我國花卉業發展迅猛,據統計,1984年我國花卉種植面積1.4萬公頃,產值6.0億元,出口創匯額僅為200美元,而2008年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已達1100多萬畝,銷售額為669億元,出口額近3.39億美元。盡管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花卉業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國花卉業起步較晚,目前在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中尚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分析認為我國花卉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5大瓶頸:
1、總體生產規模大,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二十年來,我國花卉總體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但是深入分析其產業結構,發現存在不合理之處。世界上許多花卉產業大國,將鮮切花、盆花以及盆栽觀葉植物定為產業發展重點,有些國家鮮切花生產占花卉產業的60%以上。在我國,雖然鮮切花和盆花生產逐漸受到重視,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還不夠。據國家農業部發布的2007年花卉產業統計資料表明:我國花卉產業中觀賞苗木所占比例最大,約為46.8%,盆栽植物類和鮮切花類產品分別占29.3%和11.4%,繁殖材料約占4.5%,另有草坪和其他用途的花卉產品分別占2.5%和5.5%,由此可見,我國花卉產業中綠化苗木所占比重偏大,盆栽植物和鮮切花共占約40.7%,與當前國際花卉貿易的產品結構相差較大,不利于我國花卉產業與國際接軌。
2、個體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不高。
盡管我國是世界花卉種植面積最大國家,但是我國花卉生產用地散碎分割,花農多數采用"小而全的百花園"生產方式,專業化水平較低,生產效益不高。據國家農業部統計,2005年,我國花卉種植面積81.02萬公頃,生產企業6.5萬家,農戶125萬戶,大中型企業約占13%。到2007年,分別成為75.03萬公頃、5.5萬家、119萬戶和14%。這兩年的統計數據反映出,我國花卉生產規模整體上有減小的趨勢,從企業規模結構上看,大中型企業的比例雖有所增長,但14%的比例仍很小。我國大多數花卉企業無論大小,既搞引種、繁種試驗,又要搞生產、經營和銷售;既生產切花、又生產盆花,顧此失彼,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拳頭產品,只能在低水平上相互競爭,發展緩慢。這種散亂的"小生產"方式不可能形成規模化專業生產的"大品牌"經營基地。
3、缺乏生產標準化,產品質量不高。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國內花卉生產標準化的有關法規,國內花卉生產方式較傳統,栽培方式、病蟲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鮮、貯運及包裝等技術落后,難以實行標準化生產。盡管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均世界前列,但多是生產低檔花卉,出口量很少,產值極低。因為多數花農在進入花卉領域時很盲目,并未在品種和技術上做好準備,只能進行低品位和低水平生產。這種狀況別說搶占國際市場,就連國內市場也難保住。相關資料顯示,我國花卉種植面積為荷蘭的10倍,但單位面積產值只有荷蘭的1.7%,出口額也只有荷蘭的幾十分之一。從全球范圍看,我國在世界花卉種植面積1 /3的土地上,僅創造了世界花卉貿易總額的1‰效益。所以,我國目前正處于"園藝大弱國"的尷尬地位。
4、科研滯后于生產,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由于科研基礎較差,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花卉科研開發和新品種培育比較滯后,大多品種為引進的國內外的優秀品種,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品種和品牌產品,缺乏花木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目前花卉生產上基本沒有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和技術專利,國外品牌完全控制著我國的種苗市場,多種名花種材依賴國外進口,深加工產品開發也不多。所以很難實現自主經營戰略。花卉產業規模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從當前調查情況看,全國共有5.5萬多個花卉企業,119萬戶花農,從業人員367.5萬人,但從業人員中只有13.2萬名專業技術員,占從業人員的3.6%,平均每個生產經營實體都分不到一個專業技術人員。人才資源稀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產過程中,開展技術創新和科技推廣較難,產品質量不高,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5、產業扶持不到位,產業發展配套體系不健全。
相對于其他農產品而言,花卉產業扶植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產品流通體系、市場營銷體系、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我國花卉生產和需求存在著地區不平衡的特點,花卉消費常處于"南花北調"狀態。目前,花卉流通體系尚不健全,花卉產品的主要流通渠道為: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花卉產銷結合,花卉流通量較小,流通環節多,流通費用高,加之缺乏先進的花卉采后貯運、保鮮技術及花卉流通過程的質量監督,產品質量評估難,優質優價難實現,影響花卉的國內外貿易。隨著我國花卉產品參與國際貿易程度不斷深入,品種侵權越來越受到國外同行業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已影響我國花卉對外貿易的聲譽。有關部門對花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企業認識不足,導致了當今花卉新品種引進、研發、管理和保護都存在困難。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