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要注重美學價值
在專業人士眼中,絕大多數的景觀設計范例只需看一遍,大概就能猜出該設計是出自國外的設計師還是國內的設計師,是來自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比較閉塞地區。如果這些設計所用的設計元素??植物之間的差異很大,則這些設計之間的差別還無可厚非,如果這些差異來自于設計風格之間的不同,也不足為慮。最關鍵的差異其實是來自景觀設計所達到的美學層次,即設計水平上的差距。
目前國內多數的景觀設計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設計形式過于拘泥于理論的束縛;人為的修整痕跡過重;過分強調物種的多樣性;設計上存在過多的雷同現象,一味跟風,不注重創造自身的特點;缺乏對設計區域環境和周邊環境的了解和分析,甚至有些設計單位不經過現場勘察,直接通過看平面圖和高程圖就做出了設計圖。
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國內的許多設計作品存在不少問題和漏洞,更有眾多“千人一面”的作品,較突出的問題有:植物作為景觀設計的主體,在同一地區的設計中不斷重復;將設計理念“針闊相交、喬灌結合”混淆成設計風格;設計上忽略地形、地勢的差別,不考慮面積大小因素對設計的制約,大面積的設計體現不出大手筆,小面積的設計體現不出精致或簡約等等。這些情況不光在報紙和期刊上可以看到,在我們周邊的公園與綠地設計中也不難發現。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種,究其根本,還是出在設計師身上。很多設計師認為景觀設計不過是栽花種草,只要緊追國際流行趨勢,多用些時下流行植物就上了檔次,出了效果。這種錯誤觀念往往導致景觀設計的雷同和雜亂無章,這種只重設計元素不重設計布局的做法,是導致景觀設計缺乏風格的主要原因。還有一些人認為景觀設計只要具備科學性也就具備藝術性,混淆了二者的區別。當然,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作品要做到二者兼顧,但一定要認識到科學性是景觀設計的前提,而藝術性是景觀設計的目的。
還有一種錯誤觀念,是認為景觀設計不過是設計原理的成功再現,不注重實際地形與環境的分析,不進行現場勘察,不考慮面積和植物特性,只憑平面圖和高程圖就進行設計。須知,設計原理只是景觀設計方法的總體概括或基本要求,是前人對景觀設計的經驗總結,目的是使初學者對景觀設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在實際設計中只能作為基本規律來參照,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其不適用于作為任何一個具體的景觀設計的藍本來實施。
其實,導致景觀設計出現問題的最關鍵的一點是缺乏美學修養和缺乏美學知識。雖然學習景觀設計的人員絕大多數都學過繪畫,但對繪畫與景觀設計的關系認識不夠,學美術時只重視技法而不重視美學知識的積累,缺乏美學修養和對二者聯系的充分認識,致使其景觀設計過于程式化。繪畫美學與景觀設計美學的關鍵區別是立體表現與平面表現,在景觀設計中盲目參照平面畫面照搬照套,導致設計的作品可供觀賞的景點過少,達不到景觀設計多層次、多角度欣賞的要求。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提高設計水平,首先要端正設計態度,景觀設計不是簡單的植物搭配與植物造景,而是與周邊環境、地形過渡與造型、建筑與小品配置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一個成功的設計還要考慮到節能、節水、生態平衡等因素。要細化設計環節,細化局部設計,每種設計應強調設計分析和討論工作,通過多種設計企劃對比分析,確定相對優秀的景觀設計方案。想體現設計的藝術性,必須加強美學理論的學習培訓,以中外成功的景觀設計為對象,多學習,多比較,多討論,對其進行整體分析與局部分析,對優秀的景觀設計多進行觀摩,對現有的多個設計要進行效果分析。另外,每種景觀設計在設計之前必須確定設計風格,保證總體設計與局部呼應統一的同時,界定各個局部的風格。
景觀設計與園林學、美學、生態學、建筑學以及歷史、文學、風俗等領域都有交集,國內外設計大家的設計都受到當時美學思潮的影響。當代國外的景觀設計多可找到繪畫上印象主義、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等思潮影響的痕跡。而我國的古代名園??拙政園即是明朝吳派畫家文徵明為王獻臣設計的一處私家園林。要想充分認識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必須了解與該設計有關的信息,如國家、風俗、觀念、教育等方面,因為景觀設計是眾多理論的綜合體現。縱觀世界的景觀設計,那些杰出的景觀設計者無不是對多種學術廣泛涉獵,頗有造詣。
我國景觀設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戰國,觀賞樹就被廣泛應用。比較正規的景觀設計始于漢朝,明代的景觀設計則接近成熟。我國歷史上有眾多臻于完美的景觀設計實例,如被大家廣為稱道的古園林中的四大名園:拙政園、留園、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這些園子的景觀設計氣韻流動,于自然中見精美,我們景觀設計人員如果將這些吸收消化,并認真借鑒國外的優秀設計理念,一定可以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
編輯:zh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