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皇家園林與古都風貌保護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7月10日海峽兩岸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論壇在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五層報告廳舉行。論壇由北京林業大學和臺灣朝陽科技大學聯合主辦,10余所兩岸高校、科研單位、行業媒體以及北京林業大學的師生共200余人參加了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禎、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教授關華山等7位兩岸著名的園林專家為大家呈上精彩的學術報告。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煒民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煒民到會做了“北京的皇家園林與古都風貌保護”的報告,以下是報告的主要內容:
園林作為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中國古典園林按照傳統分類主要分為三個類型: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皇家園林由于其主人地位的特殊性,成為今天古典園林中的最為震撼的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一、北京皇家園林的歷史沿革
北京的古典園林一直是以皇家宮苑建設為主線不斷發展的,至明清時期,基本形成以皇城為核心,皇家園林為骨干,王府私家宅院為基礎的園林體系。北京皇家園林體系包括皇宮御苑、壇廟園林、寺觀陵寢,其主體建設始于遼、金,興于明清。皇家園林是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到的藝術成就為世界所公認,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文獻記載,北京皇家園林的建設從遼代作為陪都南京開始,現多已無跡可尋。遼代佛教盛行,城內及城郊建有許多佛寺,其中多附建園林。
金代的皇家園林建設,其規模和數量都十分可觀。城內即有東、西、南、北苑和興德宮等處,其中包含了著名的“中都八苑”即芳園、南園、北園、熙春園、瓊林苑、同樂園、廣樂園、東園。金章宗時進入全盛時期,成金燕京八景。其中比較著名至今仍有跡可尋的有大寧宮、玉泉山行宮和釣魚臺行宮,大寧宮的瓊華島至今仍是北海的主要景觀。
元王朝皇家園林的建置不多,主要的一處就是在金代大寧宮基址上拓展的大內御苑。
明代的皇家園林建設重點亦在大內御苑,包括:紫禁城中的御花園、慈寧宮花園,位于皇城中軸線北端的萬歲山即今天的景山,位于皇城西部的西苑形成了北、中、南三海格局,以及兔園和東苑。處于軍事與生活需要,在東郊、南郊建上林苑、南苑。在北郊昌平修建帝王陵寢。
清朝皇家園林的建設起于康熙成于乾隆,至乾、嘉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康熙主持興建的暢春園和避暑山莊在園林的成熟期具有重要意義,康熙本人在中國園林史上的地位也應該予以肯定。此后的乾嘉時期的皇家園林正是在他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升華,終于到達北方造園活動的高峰地。”雍正在位13年主要是把他的賜園圓明園進行了擴建,并再度擴建香山行宮,為以后大規模的皇家造園奠定了基礎。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從江南園林汲取了大量的精華,自詡“山水之樂,不能忘于懷”,對造園藝術頗有見解。乾隆朝是皇家園林的鼎盛時期,在北京西北郊,形成一個龐大的皇家園林集群,其中規模宏大的五座------圓明園、暢春園、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就是今天被世人著稱的“三山五園“。
“清王朝進入乾隆時期,最終完成了肇始于康熙的皇家園林建設高潮,這個皇家建園高潮規模之廣大、內容之豐富,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