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境植物應用更趨合理
上海花境建設升溫植物應用更趨合理
前不久,記者在上海出差,發現該市多個重點區域的道路、街頭綠地種植了種類繁多的花境植物。通過采訪上海多家花境植物生產企業和園林設計公司,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上海花境植物的生產應用已大范圍鋪開,這一新型綠化模式在經歷了不同設計觀念的反復探討后,植物應用更趨合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磨合使得上海的花境建設繼續“升溫”。
植物生產大范圍鋪開
據了解,由于早期花境植物引種和試種成本高,投入較大,2000年前后只有一些大公司開始進行花境植物的生產。上海從事花境植物生產的公司最早主要有三家,分別是上海上房園藝有限公司、上海園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原上海四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他們的生產設計能力滿足了剛剛興起的花境市場需求,三家公司在上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然而近年來,隨著花境材料和建造技術需求的不斷增加,一大批專營花境植物的苗圃涌現出來,改變了供方市場格局。目前,奉賢區奉浦鎮和松江區新浜鎮已經成為這些新興苗圃的聚集地,產品廣泛供應到上海以及江浙一帶。在上海花境園藝有限公司的基地里記者看到,沿路擺滿了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據該基地負責人介紹,這是剛剛出圃已經被客戶訂購的產品。“目前苗圃里現有的花境植物基本供不應求。”新浜鎮和奉浦鎮很多生產者都這么說。
上房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建榮認為這是個好現象,更多企業和人員加入花境植物生產可以使花境材料更為豐富,同時新興苗圃的建立還有助于培養專門從事花境植物生產、設計、養護工作的技術人員,有利于整個花境市場的發展壯大。
植物應用漸趨合理
據了解,發源于英國的花境設計自傳入我國以后,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為我國學術界所倡導。然而,最初國內的花境設計還是沿襲國外的模式,設計師設計應用了大量的草本植物,由于很難保證持續的景觀效果而被國內大多數人所詬病,因此花境建設一直未出現預期的繁榮。
原上海四季生態公司技術部經理楊濤告訴記者,在國外花境主要出現在公園和私家庭院中,具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同時他們更偏向于使用草本植物搭配。而目前我國花境以公共綠化為主,要求滿足大眾口味,同時要考慮周年效果,這就需要在植物選擇上不能照搬國外模式。“城市公共綠化還是主要使用木本,因為這樣管理成本低,四季變化容易控制。”楊濤說。
作為上海奉浦四季生態園的花境設計者,楊濤嘗試將很多常規植物融入花境中,如杜鵑、修剪整齊的小葉黃楊球等,不但增加了花境植物選擇范圍,還能使花境和周圍環境較好的融為一體。對于自然式和規則式不同的花境形式,四季生態園不同區域也有相應的植物選擇。自然式花境主要以宿根品種為主,如松果菊、火炬花、蜀葵等,這類品種在全年中株型體量變化較大;而規則式樣的花境,選用的品種基本以體量變化較小的灌木為主,輔以少量彩色的宿根地被植物。
上海誠培信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經營部副經理曾盛告訴記者,最初他們仿照國外設計模式,多用宿根植物,不僅難以管理,到了冬季基本看不到景觀。現在逐漸加入一些色葉植物,如紅葉石楠、紅花?木球、金邊黃楊球等,在植物應用上更加合理,價格也更便宜。
去年7月ABBS論壇中一個有關花境植物如何應用的帖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位名為“陽光下的向日葵”的網友認為,其實花境植物的選擇范圍可以更廣泛,不應只局限于常規宿根植物和彩色灌木。可結合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選擇常綠植物做骨架,彩色喬灌木和觀賞草等高大植物,再利用非四季常綠植物進行必要的填充,就基本可以達到四季觀賞的效果了。另外,還可以選擇常綠、低矮的綠籬、球來遮擋高大的宿根植物,當生長季節到來的時候,宿根植物的高度超過綠籬和球,也能產生很好的景觀效果。
一些業內人士提醒,隨著花境植物選擇范圍更廣,花境設計師要對植物的生產情況有更多了解,不僅要熟知常規的宿根植物,還應對適合在花境中運用的喬灌木有基本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形成豐富的景觀。
上海世博公園內多種植物組成的花境。本報記者 西木 攝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