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增: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動向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日前,"風景園林六十年嶺南論壇"在廣州召開?!吨袊鴪@林》學刊主編、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設計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顧問王紹增做了題為"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動向--景觀或是環境?改造或是看護?"的報告,從風景園林服務的大、小尺度上分析了學科發展的方向。

以下文字根據報告內容整理而成:
回顧風景園林的歷史軌跡 它的發展在逐步放大
無論從風景園林所涉及的空間,還是服務功能來看,風景園林都在逐步放大。從空間上,我們所設計的對象由小的園藝、園林到城市開敞空間、大地景觀、文化遺產,并最終走向大地綠色基礎設施;從功能上,風景園林服務的對象從少數的皇室貴胄到全民族、全人類,從打造休閑空間、創造藝術作品到改善生活環境和人類生態。
學科發展分流的兩個方面
目前,世界上學科的發展分流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 是建造景觀(scape)還是創造環境(environment)?
前者主攻視覺和藝術,并容易和文化結合;后者重視環境與生態,更為強調科學。
2、 是對大地的改造(architecture)還是管護(stewardship)?
建筑師和藝術家更偏愛前者,科學家和人文學者更傾向于后者。
從尺度上分析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空間上,學科在大尺度上繼續拓展的前途只剩下一個對象--大地面貌的營建與管護,這也是主要表現在科學和視覺探索上的西方優勢,由于人對大尺度的感覺只能靠視覺,稱之為景觀營建與管護似亦無不可,何況這已經形成世界潮流。但是,我們不必盲目信奉西方的東西,如果深入問一問:是否人類能夠看見的領域都屬于我們這個學科呢?可能不行,與人們日常生活無關的東西大概不需要我們去管,我們也無能力管。即使有人力主只要看得見,我們就可以管,還有個怎么看的問題,比如用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看見的東西也算嗎?
小尺度的深入方向應該是對具體的人與其生活環境之關系的細致關懷。正是在這個方面,視覺權重太大的景觀一詞表現出較強烈的不適應性。人與生境的聯系除了視覺,還有很多渠道,包括:溫度、濕度、微風、聲音、時間、氣味、負氧離子、蚊蟲叮咬、疼痛麻木、觸摸擁抱、精神的壓力、語言的環境等可直覺的東西;還包括很多不可立即感知及所謂第六感覺的東西:細菌、病毒、毒素、微波、射線、微塵、超聲,以及宇宙的律動、中國的氣場、個人的運命等等。
所以,我們不要機械搬用西方所謂視覺占了感覺信息的80%的"結論"。舉個例子,我們看電視劇,可以很長一段只靠聽,然后再接著看。如果有一段時間只有圖像沒了聲音,你會感覺如何?這也是啞劇遠不如說唱藝術流行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不主張單純由視覺來主政人體周圍的生活環境。
將來,學科中關心地球的大尺度和關心具體人的小尺度二者會否分流?我還不能斷言。即使景觀以大尺度為由分裂出去了,但從事景觀的人大多缺乏自然和生物知識,結果只能把事情越搞越壞。所以我不贊同學科分裂。然而,這個世界還在被金融資本養肥了的西方文化主導下,所以要想抵御很能配合資本利益的景觀的擴張,何其難也。
中國風景園林的發展優勢
顯然,中國風景園林在小尺度上擁有很大優勢,亦即在對人的生命的實際需要的關懷上,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園林具有天然的優勢。其原因,在于中國文化的"實事求是"的傳統。目前我們的弱勢主要在受崇外思想和盈利需要的影響,設計施工過于表面化,粗糙化,理念大于科學,吹噓多于實際,偏向于走批量生產的工業化路線。
在更深的層次上,中國園林表現為一種積淀深厚的文化優勢,即與現今還停滯在對視覺效果的關注上的西方現代景觀比較,中國園林在對人的心靈關注上的優勢。這正是我們可以重點開掘的方向。
而在大尺度問題上,我們必須積極向國際潮流靠攏,待我們的科研上去了,也要有超越西方的志氣。同時,我們要有勇氣批判違反人性的現代城市,為數十年或數百年后人類擺脫資本增值利益控制后的新人類生活環境的誕生,做出鋪墊,而那時,才是中國園林再度大展宏圖的時代。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