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首屆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討會召開
7月27日,海峽兩岸(德化)首屆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暨中國第三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研討會在福建省德化縣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和臺灣大學、臺灣東海大學等兩岸8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德化,共同研究探討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生態建設等課題,搭建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生態學會、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東海大學熱帶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態學會聯合主辦,福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承辦,以戴云山脈和臺灣山脈“綠色血緣”關系為基礎,以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為切入點,通過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的路徑,從學術上展開深入研討,同時會商建立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交流合作常態機制,建立海峽兩岸長期合作平臺。
專家們表示,兩岸將通過組建聯合科研工作機構,定期開展主題學術研討,研究兩地生態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策和措施等,充分發揮戴云山脈、臺灣山脈在承載兩岸之間親緣關系的獨特優勢,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合作。
本次研討會的召開,為海峽兩岸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提高兩地保護區事業和生態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戴云山脈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優越,孕育和保存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全國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戴云山脈是海峽西岸的第一道山脈,與臺灣山脈一衣帶水,與臺灣山脈隔岸相望,遙相呼應,區位最近、親緣最直接、關系最密切、相互作用最明顯。因此,戴云山自然保護區是研究臺灣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親緣關系最關鍵的區域,是海峽兩岸自然保護區建設與交流的橋梁,是兩岸開展科研的良好合作平臺,對兩岸共同開展保護生物學與生態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