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民居勿忘養護“特色民族文化”
近年來,中央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全國各地從改建民居入手,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靚麗新農村如火如荼。百姓笑在臉上,喜從心起。日前,筆者老家親戚打電話說,他正在家里改造祖輩傳下來的幾百年的老房子,還準備開“農家樂”呢。
遙想起那一棟棟獨具仡佬族特色的四合院老房子,筆者內心感受到一種蒼涼凝重、宏大古厚的沖擊。對這種當地少數民族千百年淬煉出的獨特建筑文化資源,對這種經受世紀風雨、飽含民族智慧的特色民居財富,在改造和開發的同時,更當注重養護。“養護”是珍惜、重視、傳承、合理的開發,是全社會發自內心的珍視和呵護,是全社會的傾情投入和真心愛護,是結合實際、立足長遠、注重發展的可持續保護。
在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生活方式隨著新農村建設變化的同時,一些地方極具地方特色,彰顯民族文化的建筑風格的民居正在逐漸消失。傳統民居風格是先民們生活智慧的結晶,如苗家吊腳樓是依山而建,既體現著先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結,又體現著先民們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仡佬民居以“長三間”、“長五間”為多,這里既深含了仡佬族人民對宗祖崇敬的傳統,又滲透了民族千年的長老尊卑觀念的沿襲......民居是千年智慧文明的結晶,是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新農村建設中,如果讓幾千年的特色民族文化得不到延續,甚至消失殆盡,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文化財富遺失的問題。
如何將新農村建設中的民居翻新美化,與保護和傳承特色民族文化結合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進行。
要“挖”,深度挖掘傳統民居的內涵。有關部門組織民俗學、建筑學方面的人才,挖掘出傳承千年的民居文化,充分研究民居建筑風格在當地氣候、地理環境中的建筑意義。
要“護”,切實進行保護和適度開發。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的同時,將民族文化充分保護好和利用好,在打造古鎮民居,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充分融入地域文化,既達到了保護,同時也利用了民族文化資源,促進了發展。
要“宣”,加大民族文化保護的宣傳力度。要通過各種方式、多種媒體,宣傳民族文化保護的意義,讓老百姓能夠充分認識到那是我們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自覺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達到建設新農村,實現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特色民族文化的雙贏。
要“投”,加大加大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力度。目前,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保護、開發等方面,投入不足、經費不夠,這是各級民族文化工作者普遍面臨的問題。有米好做飯,無米難為炊。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應該想方設法,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切實完善投入機制,出臺政策,引納外資,吸引民資,讓社會的閑散資金都能集中到民族文化保護、新農村建設中來,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