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城市:以兩型社會為指針實現轉型
近日,原亞洲最大露天煤礦,全國首批、遼寧省唯一的一座國家礦山公園??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開園。據悉,這一公園在阜新市中心遺留下一個長4公里、寬2公里、深350米、絕對深度負175米的巨大礦坑,成為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廢棄規則矩形人工礦坑,整座露天礦坑相當于38座北京故宮、1.2個西湖。礦坑海拔負175米,比我國地理最低點的艾丁湖還低16米,是中國陸地的最低點。這些具有沖擊力的報道數字從某種程度上告訴我們,這個礦山公園是人類創造的一個奇跡;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也顯示了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無休止過渡掠奪所帶來的悲哀。
去年,在全國12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的審核中,遼寧省阜新市就首當其沖,榜上有名。因此,對于資源型城市和資源枯竭城市,未來之路如何走這個問題成為當今全國400多個資源型城市必須考慮的問題。
通過對資源枯竭城市的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擁有如下一些共同點:
首先,資源型城市一般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基本上都是依資源而居,大多位于內陸,地理環境閉塞,遠離交通干線、遠離工商業發達地區,區位條件差,因此容易造成資源產業的單一性;
其次,資源型城市的城市特征比較鮮明。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政府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與資源相關的產業發展上,過于依賴這些資源的開采來獲取政府財政稅收,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資源城市復合型人才危機的產生,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環境危機;
最后,由于資源型城市的衰退,城市在轉軌過程中,還面臨著很多人再就業的危機和城市保障的貧困危機。
面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危機,我國政府及時轉換思路,調整城市發展戰略,提出建設“兩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即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關系,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但在建設“兩型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認清資源枯竭城市的產業結構必須發生一定的變化;同時,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還應該以當地城市自身特色為基礎,才能走出一條符合城市自身個性的發展道路。
同樣以阜新市為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阜新市領導就已經認識到資源枯竭問題的嚴峻性,于是阜新開始著手結構調整,但由于一定程度上盲目跟風建設紡織城、電子城、化工城等等,最終也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1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準遼寧省阜新市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第一個試點市,于是在更多專家的點撥和研究下,阜新市決定調整戰略方向,進軍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用生產工業品的方法生產農產品,做強第一、第三產業,解決礦區下崗職工再就業,從而實現資源枯竭后的經濟轉型。
而如今,在阜新城市礦業廢棄地建設國家礦山公園,以此來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最終的效果還需要長時間的檢驗。但通過這個案例,更應該給相關資源型城市在建設“兩型社會”的過程中提個醒:在面對擁有的大量資源時,應該做出合理科學的規劃,從長遠角度考慮來使得資源發揮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通過對資源型城市的政府財政稅收分析后發現,政府稅收很大程度上依靠資源開采、開發所上繳的費用。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也應當改變政府過于依靠礦產資源稅收來獲得政府主要財政的思路,還應當建立鼓勵資源節約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稅收政策、完善鼓勵資源節約的稅收政策、完善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稅收政策、完善鼓勵技術開發和吸引人才的稅收政策以及完善鼓勵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稅收政策。通過這些積極的稅收政策來平衡政府財政來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引導人們對于資源更合理地開發利用。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