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進城”何時休?
一場被稱為“大樹進城”的運動,正在相當一部分大中城市轟轟烈烈地開展。所謂“大樹進城”,就是從農村或山區購買大樹,移植到城市。這種行為正在給我國城市和農村帶來巨大的生態風險。
生態弊端不可避免
一是造成大量大樹死亡,導致環境中總體綠量減少。成年大樹可塑性差,適應能力低,不易移植。在移植過程中,移植的大樹根系和樹冠創傷很難恢復。大樹進城后往往“水土不服”,兩三年內可能處于假活狀態,即使能夠存活,其生態功能也很差。二是造成本地樹種減少,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有的地方挖掉普通大樹換成名貴大樹;有的不顧本地氣候條件,盲目引進外來樹種。一些地方領導盲目模仿、套用其他城市的綠化模式,在樹種選擇上只選貴的,不選對的。三是造成大樹原生地生態被破壞。大樹被挖掘移走后,整個群落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生長在這個群落里的其他植物種類便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四是造成有限的綠化資金被大量浪費。據估算,從偏遠地區移植一棵樹齡為20年以上的樹木,成本加運輸費用通常需要近萬元,名貴樹種價格更高。另外,樹木在被移植后,兩三年內需要加強養護,其綠化成本非常驚人。
折射出畸形政績觀
事實表明,“大樹進城”這種以犧牲鄉村生態環境為代價綠化城市的做法,破壞了森林資源和整體的生態平衡,有可能導致更大的生態災難,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短視行為。
“大樹進城”折射出城市管理者畸形的政績觀。在錯誤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面前,“大樹進城”,立竿見影,自己栽樹,自己“乘涼”,何樂而不為?“大樹進城”實質上是當地領導官員浮躁心態、大搞政績工程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反映。
保證禁令落到實處
只有通過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才能遏制越刮越兇的“大樹進城”風。2009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就已向各地發出禁止大樹古樹移植進城的通知,要求規范樹木采挖管理,堅決遏制“大樹進城”之風。
有了一紙禁令,“大樹進城”是否就此打住?似乎不能過于樂觀。有一些農民愿意將大樹賣給城里賺錢致富,有城里人愿意買樹進行綠化,還有一些領導要求綠化要“立竿見影”,無論從市場需求角度看,還是從政績需求角度看,禁止“大樹進城”都絕非易事。
筆者認為,要保證禁令落到實處,下狠心、使猛招很有必要。對那些無視禁令,只熱衷于“形象工程”的官員,有關部門應追究其責任。只有這樣,或許才能遏制越刮越猛的“大樹進城”風。
編輯:zh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