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南改造不搞大拆大建
昨天,南京市召集了專家、媒體和眾多規劃實施部門召開“南京城市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專家座談會”,在最新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里,城南、明故宮、鼓樓-清涼門被劃為南京老城重點保護的三大歷史城區。就城南歷史城區而言,新規劃將蔣百萬舊居以南、胡家花園以東等未拆的相對完好部分積極納入歷史文化街區,并明確“不得大拆大建、避免資金就地平衡”,實行專家領銜制,接受社會監督。
規劃更新
老城保護劃定三大片區 各有特色
據南京城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童本勤介紹,目前在最新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里,城南、明故宮、鼓樓-清涼門被劃為南京老城重點保護的三大歷史城區。
城南歷史城區,北至運瀆(秦淮河中支),東、西至外秦淮河內側河岸,南面至應天大街。該城區以夫子廟為核心,以秦淮河、明城墻為紐帶,形成集中體現明清南京老城傳統風貌的特色片區。
明故宮歷史城區,東、北、南至明城墻、護城河(內側)、西至龍蟠中路、珠江路、黃埔路、解放路。該城區以明故宮遺址公園為核心,依托中山東路沿線的民國建筑,形成展現明代皇城格局、與鐘山風景名勝區相協調的特色片區。
而鼓樓?清涼山歷史城區西至外秦淮河,北至模范西路、寧夏路、南秀村、北京西路,東至天津路,南至廣州路、永慶巷、烏龍潭公園南側圍墻。將依托民國歷史文化資源和清涼山、石頭城等自然環境,形成展示近現代南京城市風貌、人文氣息濃郁的特色片區。
這三大城區醞釀新建建筑要限高,最高不超過24米,有的地區只有12米、18米。此外,這三個片區的新建建筑在風格上也要控制,要與周邊建筑和片區的歷史文化底蘊相協調。
城南歷史城區分為三大街區
在目前國內頗受爭議的老城南改造上,本次規劃更是將其作為重點來研究明確。就規劃公示中專家和市民提出的“整體保護不夠、歷史街區縮水、大拆大建”等三大問題,昨天,規劃的編制專家童本勤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文化街區概念不清、法規不同所致;另一方面,安品街、南門老街等部分城南傳統居民區的確在這兩年的建設中被拆除。
“具體到全城的保護點的數量、面積都是增長的,不過城南保護街區的面積有所減少。”童本勤解釋,以前的歷史名城保護規劃所劃的歷史文化街區總面積雖大,但并未明確其中核心區、協調區的邊界;而文物方面的《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和規劃方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規范》兩個法規中對“歷史文化街區”及其控制地帶的規定并不一致、不銜接,導致具體劃定街區邊界時,按“60%”來確定的街區面積小了。“現在經國家住建部和文物總局的指導,目前已經確定《城市紫線管理辦法》的效力更高,因此我們調整了城南歷史文化街區的范圍。”
調整后,城南歷史文化街區分為三塊,南捕廳片區分為3.2公頃的歷史文化街區和12.7公頃的評事街歷史風貌區,門東三條營片區分為4.3公頃的三條營歷史文化街區和9.4公頃的雙塘園歷史風貌區(又稱邊營歷史風貌區),門西荷花塘片區則分為11.4公頃的荷花塘歷史文化街區和7.1公頃的花露崗歷史風貌區。
三條營歷史街區試水居民回遷
據了解,門東三條營、門西荷花塘歷史文化街區的范圍都比原來增加一倍左右,這意味著能夠整片區保存的古民居將大大增加,不能隨意拆除。
就門東三條營片區而言,原來其中的歷史文化街區中蔣百萬舊居是0.8公頃,而現在蔣百萬舊居0.8公頃中除了已經拆的部分,加上其南側一直到明城墻的“三條營”地區都被納入歷史文化街區,面積達到4.3公頃,擴大至5倍多;北側雙塘園風貌區從原來的7.3公頃調整為9.4公頃,片區中的歷史文化街區面積增加數公頃。
這兩大片區原來規劃設計面積加在一起才7.7公頃,調整后達到13.7,增加近一倍。而且在三條營南部4.3公頃的歷史文化街區里,將在南京率先試點“原住民回遷”制度,目前的拆遷只搬遷居民不拆房。
焦點
“不得大拆大建”將成為制度
本次規劃還提出“名城保護機制保障”。首先是優化更新方式,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應采用漸進的有機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探索鼓勵居民按保護規劃實施自我保護更新的方法,建立歷史建筑的長期修繕機制。
其次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更新應由政府給予資金補償或政策傾斜。建立差別化考核制度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支持和鼓勵各區、縣加大歷史文化保護力度。同時還要制定年度保護計劃,由市人民政府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階段性目標編制年度保護整治計劃并組織實施。
此外,還要加強公眾參與。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實行專家領銜制度,項目規劃和詳細實施方案應進行專家論證并廣泛征求公眾意見。批準的實施方案應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
聲音
規劃雖好,關鍵在于落實
就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昨天到會的專家潘群表示:對比西安,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還稍顯落后。
而市民蓋星石則表示:以往并不是我們的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出了問題,而是在實施的時候,缺乏制度保障,保護在建設面前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很無助、很無奈,再怎么提似乎都沒有用,想拆的還是拆了。”新規劃無疑更好、更合理,可要真正起作用,要建立問責制,誰審批誰負責、誰違規誰負責、誰不作為誰負責,不能拆錯了就拆錯了,沒有硬杠杠去制約實際的實施者將很難落實。
老規劃工作者孫敬宣也對規劃實施表示了擔憂,她表示:上海規劃了12個保護區域,每做一個片區就確定一條規定。比如就有保護片區四周道路永不拓寬,否則路寬房矮,這個比例怎么還會對呢?“一定要有這樣的硬杠杠,才能保證保護真正落實。復建芥子園、周處讀書臺容易,要保留老城南的市井文化才真正是難題。”
政府回應
老城南更新 鼓勵自我修繕
為了參加昨天的專家座談會,南京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長陸冰專門向昨天下午召開的市委常委會請了假,從頭到尾聽了一下午。
他表示:“有關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專家、市民的意見市里是充分肯定的。”接下來,南京將采納多方意見,將發揮專家意見,在現有的近現代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下面建立“南京歷史文化街區專家委員會”,今后的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將一一經過此委員會的討論;并打算加快《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實施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立法,用法規來予以保障;同時,能否搞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也將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標準,在保護上將探索新思路。
對于目前正在進行的蔣百萬舊居片區(即三條營),在未將資源點摸清之前不用市場化的方式去開發,只是置換;南捕廳項目市政府也已經要求白下區停止拆房行為,只搬居民不拆房,待進一步甄別梳理后,在國家住建部和文物總局的指導下組織專家討論,決定下一步的保護思路和方法。
目前南京對重建芥子園、周處讀書臺均有打算,但在今后城南重點地段的更新中,將鼓勵群眾自我修繕,由政府給予補貼;對于戶多房少的地區,將采用先搬遷后回遷的方式,不再大拆大建,改用漸進方式,并利用南京專家多、層次高的特色,與專家充分溝通,探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辦法。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