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改革必須先為山林確權
8月16日出版的今年第16期《求是》發表了溫家寶總理的署名文章《高度重視林業的改革和發展》,這是一篇重要的文章。因其是總理在6月22日會見中央林業工作會議代表時的講話整理稿,所以也是一篇親切的文章。
文章開頭,總理就指出:“我國林業正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場改革是農民的創造,是基層的經驗,它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一樣,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通讀全文,不難看出總理對林權改革的殷切期望。
客觀評價,在溫總理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這幾年里,其理政風格是鮮明的,那就是重視國本民生、強調公平正義、關懷弱勢群體。這種風格的核心是人本精神與民本精神。
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的精英群體很少真正了解“三農”問題。巨大的城鄉差別導致了城鄉人民的生活幾乎完全處于兩個世界。城里人對農村的認識總的來講是膚淺的,一些知識份子對“三農”問題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刻的,這些人在發表意見時,而不能全面準確地考慮到農民兄弟的感受。因此,我們更應該深入學習并貫徹中央的“三農”政策。
過去一段時間內,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的“三農”政策時,并沒有事先對“三農”問題進行把脈。所以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除了推出一些惠農措施外,不能從意識發展的角度考慮農民的長遠利益。
人大多是趨利避害的,大都是利己后才可能持久利他的,對這種事實不能予以忽視。市場經濟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個人的利益也要得到應有的保障。
溫總理關于林權改革的論述好在哪里?好就好在他尊重常識,他引用自己在基層調研時干部和農民總結出來的三句話說清楚了林權改革的意義?“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這三句話顯然體現了一種因果關系:山不定權,樹就難以定根;樹不定根,無恒產者何來恒心?
略知我國林權歷史的人們應該能夠體會到,溫總理引用的這三句話并不是無所指的。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的林權改革整體上是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提及國家的林權政策,人們更為熟知的是以前政府總是告訴農民有封山育林、綠化祖國大好山川的義務,而農民并沒有對其林業資產真正的經營權和處置權。
喜看層林莽蒼蒼,山上山下種樹忙。我們相信,在基本完成集體林地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后,農民的植樹熱情會得到持續的激發。
但僅僅做到這一步還是不夠的。畢竟,林業是一個投資周期長、資金回報率并不高的行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發展任何一個產業都要有經營意識。如果說,因為糧食生產涉及一個國家的安全,所以不得不對糧食生產和小農生產模式進行保護的話,林業則基本上不存在這個問題。林業發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但關鍵在于如何吸引盡可能豐裕的資金進入其中以實現林業種植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林業要實現大發展,就必須拋棄小農意識。
應該說,不論是在銀行信貸、保險,還是財政方面,中央政府都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農民種樹。比如,明確林權可以用來進行抵押貸款。但是,如何將這些政策落到實處更是社會應該關注的問題。我們不要忘記,為了中國經濟盡早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但直到今天,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局面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
推動林權改革,大力發展林業不是應對金融危機,緩解農民工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林業政策既需要高度透明,又需要高度穩定。而這,不是一句“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70年不變”就能夠涵蓋的,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