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首先需要態度文明
我國首份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排名近日出爐,它來自代表國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排名首次披露了各省(區、市)生態文明的發展現狀。
排名公布之后,當即有人指出:一些印象中的生態大省,排名卻并不靠前,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排名卻遙遙領先。換言之,這份標榜為“生態文明水平排名”的榜單,本質上還是一份GDP排行榜。
有關專家稱:生態文明水平即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縮寫為EEI)。廣義來看,生態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態資源用于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其本質就是以更少的生態成本獲得更大的經濟產出。
生態文明水平的測度主要通過下列的公式實現:EEI=GDP/地區生態足跡。按照這個公式,EEI為地區產生單位生態足跡(指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總體沖擊,生態足跡等于生產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其廢棄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積)所對應的地區生產總值,它與GDP成正比,在生態足跡一定條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與生態足跡成反比,在地區生產總值一定的情況下,生態足跡越小,其水平越高。
眾所周知,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忽視經濟發展。但是,有沒有必要非把二者的關系安排得如此親密?實際上是在測算生態效率,又何必要玩弄文字游戲另稱之為“生態文明水平”呢?
“生態文明水平”和“生態效率”從中文詞義來理解顯然不是同一回事。這樣做的結果,不過是用“生態文明水平”為“唯GDP論”重新披上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各個地區仍然只需拼命地將GDP數字搞上去,“生態文明水平”排名就能靠前,也就有更加好看的政績。雖然有關專家辯解說“GDP高不一定生態文明程度高”,但這不過是因為各個地區在所謂的“生態足跡”上還有些差距而已。
與此事不同,8月14日新華社消息稱,從7月初開始,湖南省長沙市組織園林技術人員對城區野樹雜草區域進行全面摸底,根據每條道路城區段綠化的特色,制訂與之基本協調的修剪造型設計方案,將長勢較好的樹種修剪保留,對雜草作修剪造型。據介紹,他們完成了共計30多萬平方米野樹雜草“塑型”,經費支出只有約2.64萬元,每平方米不足0.1元,而按城市常規綠化建設費用標準計算,這么大面積的綠化,至少需資金3000多萬元。
當前,我國有些城市為了高標準“綠化美化”,或引進外來物種,或移栽大樹和種草坪,不僅耗費大,而且破壞原生植物多樣性。長沙市園林部門近來的嘗試,既不破壞綠色植被,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不論是生態文明水平排名,還是利用野樹雜草美化城市,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歷程,首先應該確立的是建設者的“態度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態度端正了,GDP高不一定會比森林覆蓋率高更讓人稱贊;保護生態安全、維護人民財產的態度端正了,外來物種也不一定比野樹雜草更勝一籌。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