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畢業生就業難考驗教、學兩方
日前,來京找工作的東北林業大學2009屆風景園林專業畢業生小闞向記者表露了工作難找的無奈:“我之前到北京一家園林設計公司實習,實習期間每月只給500元。”小闞說。
據記者了解,今年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有近80%的學生報名研究生考試,而去年只有60%。據東北林大一位老師透露,今年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畢業的研究生與用人單位的簽約率僅有30%。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劉曉明建議學生找工作要提前準備。有關方面擔心,這種現象勢必會給園林專業學生帶來較大壓力。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記者采訪了國內知名林業院校的專家。
就業難促使院校重視實踐教學
“社會更傾向于有工作閱歷的生源,對畢業生的綜合知識和實踐技能有一定要求。”東北林大園林學院院長許大為教授說,實踐技能正是高等教育所缺乏的,所以強調應用教育,與現實接軌的人才培養勢在必行。
事實上,一些高等院校已經開始行動。“在教學方面,我們在實踐教學方面有所加強。為了避免‘紙上談兵’做設計,學院專門劃出試驗用地,學生可以將圖紙中的設計建成實際花園。”南京林大風景園林學院副院長肖妍玎表示,雖然每塊試驗地只有6平方米,但是從設計、施工到養護管理,每個環節都由學生獨立完成。
“通過大量問卷調查,我們對課程設計的形式和內容都進行了修訂。”東北林大園林專業負責人岳樺教授表示,現在流行用Sketchup軟件建立模型,課程中就取消了3D軟件課程;景觀公司更重視手繪效果圖,課程中就加強了水彩和鋼筆速寫內容。
據了解,在東北林大《人才培養方案》中變動最大的是,增添了競賽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項內容。“從今年開始,園林專業將根據每個學期學習內容增加競賽環節,利用一周的時間停課做設計,老師進行輔導。”岳樺表示,停課一周是讓同學們能心無旁騖地設計,競賽的目的則是希望積極挖掘學生的設計靈感。
“學校將與企業合作,學生的實踐教學將深入到設計、施工環節中。”許大為告訴記者,學生對景觀元素缺乏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到現場去觀察,用眼睛記錄下植物季相變化、天際線變化,感知尺度關系,才能將圖紙上的元素“立”起來。“扎實的專業基礎、過硬的實踐技能是學生叩開社會大門的基礎。”許大為強調。
選適合自己的工作
據統計,東北林大2003級園林學院學生有240人,有近50人在北京工作。近幾年,在北京工作的學生數量一直在增加,僧多粥少的局面是必然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2003級的一名學生做了一年半園林施工,現在改做銷售,而且干得還不錯。2005級環境藝術專業的三名同學索性自己創業。”岳樺說,這就是適應社會的一種表現,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本科生教學是素質教育,能找到一份與所學專業匹配的工作固然很好,但忽略了個體優勢也是不可取的。
“我接觸過兩名學生,最初兩人都做設計,其中一名學生設計能力差但擅長管理,于是轉行做管理,幾年后他發展得很好。”許大為認為,工作后兩方面能力非常重要,一是專業知識,另一個是綜合素質,具有何種社會能力,對哪方面更感興趣往往代表了個人“人才含金量”。
“現在報考園林專業的學生對專業的理解還存在一些偏差,認為園林就是在環境優美的公園里,和花花草草打交道。這些錯誤認識也導致部分學生入錯專業,耽誤寶貴時間。”肖妍玎說。
打好基礎不吃虧
以前,植物設計是林業院校的優勢,現在一些建筑院校也在加強植物課程教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公共選修課開設了花卉學,同濟大學景觀專業也設立了植物設計課程。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從現在景觀公司結構上看,相關專業各顯優勢,環境藝術、美術專業多負責效果表現;建筑、城市規劃專業負責空間設計;風景園林、園林專業負責植物景觀設計,所以植物知識是重要的入職敲門磚。“這里的植物知識既包括對植物的感觀認識,也包括對植物習性、觀賞性的季相變化、地理區域應用特點等的掌握。”岳樺說。一些園林企業甚至將“5分鐘說出150種植物名稱”作為面試的唯一題目,植物知識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當初工資只有500元的學生,經過四年的鍛煉有可能成為業務骨干。”岳樺說,通過與往屆學生接觸,我發現能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都有一些特質:他們往往不是上學時成績最好的,卻在工作中通過拜師、參觀苗圃等各種方式主動學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能低下頭做基層的任何工作;對崗位不挑剔,即便前期工資較低也能保持良好心態。而缺乏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積極主動的意識,則拉大了學生間的差距。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