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應大幅提高竹林綠地比重
城市綠化中竹的優勢無可比擬:應大幅提高竹林綠地比重
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林業改革和發展問題發表重要文章,讀后不能不令人感慨林業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深遠意義。最近幾十年來,由于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全球性的林木過量砍伐現象。樹木被采伐之后植樹成材所需時間太長,以致全球森林面積逐年縮小,地表土壤大量流失,造成大面積土地荒漠化。
此外,工業廢氣及化學物質產生的環境污染,使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受到破壞,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相繼發生水源枯竭、食物短缺、物種瀕臨滅絕的惡性循環。照此模式發展下去,地球將面臨生態系統崩潰的嚴重局面。
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國正在此而努力。當然,對生態環境急劇退化的城市而言,森林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森林城市也正成為不少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追求目標。但是,有一個現象也不能不讓人注意,那就是在城市綠化過程中,不知何故,很多地方普遍忽視種竹。
筆者閑暇時尤愛到南京的山林里走走。總體印象是,南京的山林一般樹多竹少。南京建成區綠地覆蓋率46.1%,人均綠地13.2平方米,但竹林地比重非常小。據筆者對去過的南京以外、淮河以南眾多地方的觀察,在綠化中忽視種竹,樹多竹少也是普遍現象。因此,應大幅提高竹林綠地的比重。
其實,竹有樹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城市綠化中甚至是不可替代的。竹生長快,從出筍至長到10多米高通常只需兩個多月,成材只需3年~5年,而樹成材一般則需要幾十年。正是由于竹林成材迅速,自然再生能力與計劃采伐量基本平衡。因此,與世界森林面積逐年減小的現象相反,世界竹林面積在逐年增大。
竹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幾乎從種下之日起,竹就開始用地下莖向四周繁殖,能將阻礙根莖生長的巨石頂翻。所以居住小區栽的竹子要砍頭,不然竹鞭會拱翻路牙頂破地面四處繁殖。樹呢?在城市綠化運用中,幾乎離不開人的精心照顧。讓荒地樹木成林要栽很多樹,但只要栽少量的竹子,數年后便竹林茂密。所以種竹比種樹投入少得多。
竹的經濟效益大于樹。樹不僅成材慢,而且城市樹木即使成材后一般也不能砍。城市種樹不是為了生產木材,而是為了綠化、美化和保護環境。樹活一千年一千年不能砍,還要像寶貝一樣建檔保護。擅自砍樹則要受處罰,嚴重的甚至要坐牢。但間竹和間筍則是允許和必需的,因為竹一般第四年便進入豐產期,每年都有成竹可供采伐,畝產鮮筍可達幾千或上萬斤。竹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害極少,一次栽種則長期受益。
竹吸收了土壤中的“富營養”,不然“富營養”會隨雨水流到河里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甚至發黑發臭。當然,這一點樹也能做到。兩者同樣能做到的還有,它們都能將空氣和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吸收并固定在其身體里。可是,人們在砍走不計其數的竹子和竹筍的同時,也把不計其數的“污染”運走了,使有害環境的物質沒有就地還原形成二次污染,這是樹望塵莫及的。
竹是林中的窈窕淑女,婷婷玉立、輕盈纖柔。品種繁多、苗條婀娜的竹,就像長相各異的姑娘,千嬌百媚、風情萬種,各有各的美。古代文人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如果把偉岸、陽剛的樹比作男人的話,那么清秀、陰柔的竹就是女人!居住在喧嘩的城市,你不覺得身邊這樣的“女人”太少,應當再多一點嗎?
因此,加強計劃管理,充分開發利用竹林資源,是今后提高城市綠化水平、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拯救大自然、保護地球和人類的有效舉措。深入研究竹子的潛在功用,開發出更多的天然竹深加工產品,是當前科研人員和企業界人士面臨的新課題。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