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標準不可“養在深閨”
最近,湖南省林科院研究員侯伯鑫在與筆者聊天時感嘆,雖然幾年來當地發布了多項苗木行業標準,但這些標準很難傳達至基層生產者手中,導致其實際效果大打折扣,無法起到規范產品質量、引導產業發展的作用。筆者認為,雖然制定苗木行業標準意義重大,但把標準送到從業者手中并讓他們接受同樣重要。
據了解,隨著我國苗木產業的發展,國家近年來出來了多項國家級苗木行業標準,省級標準更如雨后春筍。這些標準的制定,花費了相關專家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整理資料、到各地苗圃調研、聽取各方從業者的建議,再經過多次研討,才能最終定稿。如今,眾多專家付出辛苦努力形成的成果,卻無法送達真正需要它的人的手中,實在令人扼腕。
苗木行業標準無法與最終使用者見面,除了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影響了該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在很多西方苗木業發達的國家,一個標準不僅要在出臺前經過層層檢驗,推行之后仍會根據執行中的信息反饋,進行修改和完善。尤其是針對范圍較廣的國家級標準,在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環境中,多少會產生一些制定標準時考慮得不夠周全的地方,需要根據生產者的意見不斷修訂。如果苗農連標準看都看不見,其修改和完善自然無從談起。
事實上,標準化、規范化是推動我國苗木產業走向現代化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是指導苗木從業者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市場風險、獲得高額收益的重要武器。為此,國家林業局科技司標準管理處和各省林業廳科教處都在標準制定中投入了很多的資金和精力,但他們的工作只做到標準出臺為止。之后標準的宣傳、貫徹、執行,缺乏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據了解,一般只有國家級標準才會出版、銷售,但量很少,省級標準則很難出版。
筆者認為,標準的推廣極為重要,政府相關部門有責任讓苗木業者有一個權威且正規的地方購買或索取標準。希望今后相關部門能對此引起重視,不僅在制定苗木標準的時候花心思,還要讓苗木業者看得見這些標準。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