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更需要“城市景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區域所副所長張險峰指出,城市景觀是宜居城市的必要元素,城市景觀建設應突出城市的結構特色。
城市景觀能增強城市競爭力
“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而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城市景觀也成為了“宜居”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景觀,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具有審美感的風景,是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結合體。
城市景觀建設的動力來源不同,其中,精神動力是人們追求美的天性;社會動力是市民獲得歸屬感、安全感和自豪感的需要;政治動力是當權者強化權力和意志的工具;經濟動力則是增強城市競爭力的法寶;此外,還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城市景觀有趨同化傾向
目前,從國內城市景觀建設來看,存在較多的共同點。其中,由于我國城鎮化正處于加速發展中,幾乎每天都有大量以建筑為主的人工景觀產生。
同時,舶來文化產品侵蝕著傳統文化的土壤,地方特色面臨威脅。而一些建筑材料、構件,甚至是設計圖紙的標準化、批量化,使得產生的人工景觀漸漸趨同化。
在這種形勢下,進行城市景觀建設時,則需要加強對自然的保護和對人工景觀建設的調控。
城市景觀建設應避免“長官意志”
具體到河北省的實際來說,在城市景觀建設中具有諸多優勢: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機遇空前;省政府大力推進,地方政府積極性高;緊靠京津智力資源,有利提高設計質量。
但同時也存在景觀建設受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制約、城市建設歷史包袱重等因素的制約。對此,河北應注重突出城市結構特色,可以按不同地理特征區構建城市特色、根據不同城市規模構建城市特色。
此外,還應該突出重點景觀區域特色,這些區域一般包括城市中心區、商業步行區、主要街道、生活性濱水區、車站及主要公路出入口等門戶地區,還包括歷史街區和傳統風貌保護區。
城市景觀設計牽涉范圍較大,因此在建設中應重點處理好:個人好惡與大眾審美的關系,避免“長官意志”和“精英式設計”;標準化與地方特色的關系,尊重和發揚地方文化傳統,使新材料、新技術為新的文化服務;“海量”設計與規劃執行的關系,及時把規劃、設計成果轉化為有效的管理工具;近期績效與長期積淀的關系,呼喚文化的長期培育,避免短期行為和“拔苗助長”。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