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北京風情園一個文化標簽
從八達嶺高速陳莊出口下車,向北走1000米,有一個老北京風情園,也叫老北京微縮景園。如其名,園子分為兩個部分,以老北京市井生活為主題的“京華風情街”和按“1:15”比例微縮的“老北京全景園”。曾經作為《還珠格格》拍攝場地的老北京風情園,很像是老北京的一個微縮副本。
“天橋”文化撐起地道京味兒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曹禺的詩句生動地展現了老天橋昔日的盛景。如今,以天橋文化為代表的老北京市井文化已被成功植入老北京風情園。
“園子是1994年由一位美籍華人出資建造完成的。”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孫書源介紹道,“他對老北京的東西非常懷念,也非常了解,指明了要天橋絕藝在老北京風情園重現。那個時候非常熱鬧,經常會請一些專場演出,姜昆老師就曾經在這里獻過場”。
現在,老北京風情園還雇用著一批天橋藝人。拍攝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和府”是一座兩進的四合院,游客可以在這里一邊喝著大碗茶,一邊觀看這些藝人表演。耍中幡、相聲、雙簧、撂跤、銀槍刺喉等等,都是原汁原味的天橋絕活。在旁邊一間陳列館里,還放置著“拉洋片兒”、“什不閑”等傳統表演器具。
“現在的旅游,光四處看看,拍拍照留個念,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了。老北京風情園的很多項目是可參與的。”孫書源說道。游客在這里可以親身體驗到賭骰子、老煙管、青樓、人力車等明清和民國時期老北京的東西。“所有的這些器具、場景設置,包括工作人員穿的開襟襖,都是經過專家考證后嚴格參照史實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風情園的原汁原味。”孫書源補充道。
由熱轉冷 微縮風情園面臨考驗
“以前這里有個能同時容納800人用餐的食府,現在不開了。以前經常會請一些比較大型的演出,現在也不請了。當初建的停車場地,足夠停300輛公交車。”孫書源的話,坦承了老北京風情園由火爆轉向平淡的事實。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微縮景觀已經不新鮮了。上世紀90年代人們拿不出那么多錢到這到那旅游,因此到一個地方就能看到所有的東西,當然是上佳的選擇。但是現在人們不差錢了,能到各個地方去親身體驗,還有必要花錢去看微縮的復制品嗎?”
“而且文化旅游需要特定的文化生態。風情園主打老北京的市井文化,但是這里不是前門大街不是老天橋,市井文化并非在這個地方土生土長,而是強行復制進來的,跟當地的大文化缺乏關聯。風情園也注意到參與性的文化體驗,但是缺少文化生態,游客的體驗是不深刻的。”魏鵬舉補充說道。
面對平淡的市場現實,老北京風情園在繼續主打市井文化的同時,也在挖掘新的主題。“現在跟游客介紹說‘老北京’,感興趣的人并不多,但是一說到《還珠格格》的拍攝片場,很多人立馬來了勁。”孫書源說道。漱芳齋、會賓樓、東廂房這些為人熟知的地方,已經成為老北京風情園新的文化標簽。
據孫書源介紹,老北京風情園現在主要做的是團隊旅游。因為缺少一個有效的推廣平臺來進行廣泛的宣傳,所以抓住“老北京”、“名電視劇拍攝地”兩大核心特色接待團隊游客,成為支撐景區運轉主要的收入來源。
微縮景觀需要新定位
“文化不可能通過微縮的方式體現。”魏鵬舉再次強調了這個觀點,“不管是天橋文化還是微縮景園,都是移植的,可能會一時火爆,但是很難有長久的生命力”。
其實總投資數億元的老北京風情園從制作角度來看是非常精良的。特別是按“1:15”比例建造的“老北京全景園”,占地達40公頃,里面的微縮建筑都是經過嚴謹的歷史考證后用特殊的材料制作的。
談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孫書源認為,老北京風情園就像一個集中的立體史料庫,可以作為年輕人認識鄉土文化和了解明清歷史的一個教育基地。魏鵬舉則著重談到了老北京全景園:“老北京全景園屬于上世紀90年代‘微縮景觀熱’的一個應景產物,現今微縮景觀已經跟不上旅游業的業態發展。制作精良的全景園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新的定位,不應是老北京皇城的微縮仿品,而應當作為自主創意的一處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對于老北京風情園的運作,魏鵬舉認為,通過資本運作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鏈,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現在與老北京風情園相關的產業都是斷裂開的,管理處就只管賣門票,來這拍電視劇的就只管拍電視劇,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和支持。如果通過資本運作將這些產業聯系起來,比方說成立一個創意產業公司來管理,像美國《金剛》的拍攝地環球影視城那樣,電影和景區的產權是一體的,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影視產品的影響力來推廣景區。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