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城市大了怎么辦?
伴隨著工業化、全球化的進程,大城市如何在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通過城市規劃解決高昂的生活成本、擁擠的城市交通、惡化的城市環境等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的路徑或許可以作為中國的參考。
城市越大越好?
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早在1957年就提出“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區域”的概念,將其稱為城市群。他認為,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按照戈特曼的定義,城市群具有一個或多個核心城市,即人口規模在2500萬人以上、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
經過20余年的研究,戈特曼提出當時世界上的六大城市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城市群、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
在工業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大城市地區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導致人口和產業向這些地區加速集聚。
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四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即3500 萬人口擁擠在這塊不足日本總面積4%的土地上。去東京的游客,可以看到乘客被職業城鐵協管員塞進車廂的情景。數百萬人口心甘情愿地忍受著如此不堪的擁擠,是因為東京創造著日本很大一部分財富,為了從中獲益,人們不得不毗鄰而居。
同樣的,中國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用全國約2%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38%的GDP,而從國際經驗和中國實情來看,中國城市群聚集和創造財富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不過,城市群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大規模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幾乎與高昂的生活成本、擁擠的城市交通、惡化的城市環境、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現象相伴而生。關于城市合理規模的探討和爭議也始終與特大城市的發展如影隨形。
從目前的經驗和已有的研究來看,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生產向城市地區的集聚對于發揮規模經濟效益,提高生產效率具有無疑的積極作用。而如何在獲取特大城市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盡可能將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則是近年來城市規劃領域關注的熱點。
城市副中心??大都市的選擇
隨著全球化大都市規模的逐漸擴大,單中心的擴散已經不能滿足大都市區空間形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多中心發展成為現代國際大都市空間格局演變的主導方向,建設“城市副中心”則成為大都市多中心發展的重要選擇。
“城市副中心”是一個僅次于城市主中心、承擔城市諸多主要功能的綜合性城市區域。東京、倫敦、巴黎等國際大城市都通過建設“副中心”解決了城市發展中的空間矛盾。
東京從1958年至今就曾三次實施“副中心”戰略?,F在東京共有7個副中心,每個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區的公共活動中心,同時也承擔東京作為國際城市的某些職能。
作為東京副都心之一的新宿區位于東京都中心區以西,是東京市內主要繁華區之一,僅次于銀座和淺草上野。在成為副都心以前,新宿在消費、娛樂行業方面就頗具吸引力。進入5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作為首都東京原都心即原中央商務(CBD)的中心三區,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機關、大公司總部、全國性經濟管理機構和商業服務設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擁擠,建筑高度密集。為緩解中心區過分集中的狀態,1958年東京都政府提出建設副都心(即新宿、澀谷、池袋)的設想,并首先從新宿著手。經過近30年的規劃建設,新宿副都心已經形成。
目前,新宿副都心的經濟、行政、商業、文化、信息等部門云集于商務區,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零售批發業、服務業成為新宿的主要行業,人口就業構成已接近東京都中心三區。隨著新宿副都心的開發建設,尤其是東京都部分政府辦公機構的遷入,副都心的魅力大增,各行業更加積極地涌入新宿,首當其沖的是金融業。
僅在以新宿站為中心、半徑為7000米的范圍內,就聚集了160多家銀行,新宿已成為日本“銀行戰爭”的縮影。新宿車站以西的西新宿是東京政府新規劃的行政與商業新都心,東京都的行政中心東京都廳就位在此處,東京車站南口方向則是百貨公司與商店街云集的商業地區。此外,還有眾多電影院,酒吧,舞廳,餐廳。地面上建筑林立,地下也是熱鬧非凡?!拔骺诘叵陆帧?、“小田急地下街”都是重要的購物區。歌舞伎町是新宿著名的娛樂區,以“酷馬劇場”為中心有各種娛樂飲食場所約2500家。
低碳城市之路
面臨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必然選擇。進入新千年以來,規劃領域對于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實踐,“生態城市”、“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等概念層出不窮,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或許將來也不會有)統一的模式,但它們的核心內涵是確定無疑的??尋求城市生態、經濟、社會三大系統的均衡、協調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一場偉大的經濟模式創新,低碳經濟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碳生產率即每單位碳排放所創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較高;二是社會的人文發展水平、生活質量比較高。技術進步、能源結構和生活消費方式三大因素決定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
作為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英國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了城市規劃中的低碳實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由“英國合伙人”(English Partnerships)發起的新千年社區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按照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設了主題鮮明的7個千年社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位于倫敦市東南格林威治半島的格林威治千年村(Greenwich Millennium Village)。
格林威治半島最早是大片的農田、濕地和水池, 1880年以來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開發,建設了天然氣廠、化工廠和全英重要的造船基地,到1968年,格林威治半島上的綠地已經被天然氣廠蠶食殆盡。從1970年開始,天然氣廠逐漸衰落,大片土地被廢棄。1997年“英國合伙人”購買了半島的土地,并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項目,目標是將這個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改造為21世紀的新社區。
在格林威治半島總體規劃方案中,形成了以半島北端千年穹頂為中心的放射狀綠化廊道,以其串聯起商業、辦公和居住區,從而打造與自然共生的城市。整個半島的開發分成若干子項目,千年村即為其中之一,其目標為以可持續的開發模式建成一座生態公園、4500平方米的混合功能區(兼具餐飲、工作室和小作坊等功能)、可持續的社區學校、康體中心、超市和較高密度的住宅區。
與英國的一般房地產開發相比,千年村的初級能耗減少80%,用水量減少30%,總能耗減少50%,建筑垃圾減少50%,汽車使用減少25%。為達到這一節能目標,每戶都使用高標準的能源方式,如高效的隔熱設施、有效的節水用具、循環利用可回收物料與可再生廢物等。在建筑設計方面,盡量滿足最大數量的朝陽住宅與朝陽開窗,盡可能地利用太陽能。
同時,千年村內大面積的生態公園提供了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生境,小巧精致的社區廣場和活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而完善的步行、公交系統保障了低收入人群出行的便利,同時也減少了小汽車的使用。最后,千年村內的住房不僅有普通商品房,也包括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實現了多收入層次人群的和諧“混居”。
綠色競爭力,值得用GDP來換
在“環球國際(2009秋季)論壇”上,廣東省江門市副市長李崴介紹了江門市這些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驗。這幾年來,江門市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環保城市、文明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稱號;人均綠地為10平方米;同時,是珠三角惟一一個沒有重污染的城市。
廣東省惟一的世界文化遺產也位于江門市;該市的國家非物質遺產,有七項,包括大家比較熟知的廣東音樂等,在民間一直保持著很旺盛的生命。
為了可持續發展,江門市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GDP,但是,李崴認為這是值得的。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