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要多栽后人“乘涼樹”
“只要認真干,堅定不移加快中低產林改造,老百姓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在中共云南省委林業工作會議上,談及中低產林改造的深遠意義,黨省委書記白恩培一連用了兩個“不會忘記”。他告誡各級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栽后人“乘涼樹”,多干有利長遠事,從規劃開始到資金籌措、苗木培育、龍頭培育,所有關鍵環節領導干部都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一把手親自抓。(2009年11月16日《云南日報》)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講的是一種奉獻精神。而對領導干部來說,多栽后人“乘涼樹”,不僅僅是一種奉獻精神,更多的則是責任和使命。
到過西湖的人都知道,今天的西湖,紅綠成行,鶯歌燕舞,一泓碧水清澈見底??梢磺Ф嗄昵埃鼌s是一個破敗狹小、遍地荇藻的大澤。唐宋兩朝,白居易、蘇東坡分別來到杭州擔任刺史和太守。他們帶領百姓開挖淤泥,筑堤種樹。經過幾朝幾代人的努力,終于使西湖變成現在的容顏。
由此觀之,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有機鏈條,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任務,一任干部有一任干部的職責。但是,一些事關全局的重大項目、重要工作,往往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一任甚至幾任干部持續努力才能做好。這就好比競賽場上的“接力賽”,每一屆領導都是其中的“一棒”,跑的是其中的“一段賽程”。只有“一棒”接“一棒”地跑下去,才能勝利達到終點。
正因如此,我認為,白恩培書記告誡各級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栽后人“乘涼樹”,多干有利長遠事,其實際意義早已超出低產林改造的范疇,更多的寓意在于告誡干部:為官一任、主政一方,最根本的職責和任務就是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所以,各級干部從前任領導那里接過“接力棒”后,就應拼盡全力跑完自己“這一程”,然后把“接力棒”再傳下去。這樣才符合客觀規律,體現群眾意愿,才能少走彎路,才能使一個地區的工作保持連續性,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我想,這也是白恩培書記強調的多栽后人“乘涼樹”的本意所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下有些干部患上了“短視癥”, 急功近利、作風漂浮,只盯著眼前利益,太看重任內政績,渴望乘涼卻不想栽樹,熱衷于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喜歡干那些可以快速見效、能夠迅速吸引眼球的事情,而不愿做那些一時難以見效、卻能造福后人的工作,把“接力賽”變成了“單程賽”。結果往往是挫傷了各方面的積極性,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勞民傷財,工作被動。
所以,我認為,白恩培書記要多栽后人“乘涼樹”的告誡,體現了是一種清醒,一種理性,更體現了一種導向。期待各級干部都能從中有所感悟、有所警醒,對那些費時費力見效慢的基礎性工作認真去做,對那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勞民傷財的事情則堅決不干,以防止“前任出政績、后任背包袱,眼前出成果、后任吃苦果”的現象重演。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