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不能只求綠色不見生態
盡管城市綠化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的趨勢似無明顯改變。見多了景觀大道、花園廣場、精品綠地等綠化形式,幾乎少有人明白用植物而非人工水泥堤岸更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學品能更持久地促進河流水體自凈、本土植物比外來植物生態價值更大……
為何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而生態環境似乎并無明顯改善?
也許有人認為,城市作為人類的聚居地,不可能有自然生態,生態環境的人工痕跡越來越重很正常,也是必然。
其實,任何一座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作為其整體環境的依托。從空中俯瞰,城市其實就是區域地理環境中的一個“斑塊”。城市的存在離不開區域自然山水格局,其迷人魅力和獨特個性的創造也同樣離不開城市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
從這個角度看,城市其實并非隔絕于大自然,而是自然生態中的一環,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規律。綠化建設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緩解甚至消除城市的“熱島效應”,從而使城市與其所依存的大自然和諧共生,真正“融入”大自然,并體現出與周邊自然地理環境高度融和的個性特色。
不能不說,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綠化建設缺乏這種宏觀的大自然視野,也缺乏生態原則的指導。所謂的花園廣場、精品綠地、外來植物等都是“只求綠色不見生態”的體現,也是過去一段時間城市綠化存在的嚴重不足之處。
大片草坪看起來也許賞心悅目,但其實際生態功能并不高。從本質上說,生態才是城市綠化建設的核心。在建設過程中,即使是改變物種或植物配植方式如林地取代草坪、鄉土樹種取代外來品種,或是恢復城市濕地、恢復被填埋的河道水系,都可以大大減少資源消耗、促進生態恢復。
顯然,綠化建設還需要從大自然角度,更加開闊視野,做到在尊重自然的同時,盡力恢復自然、模擬自然。
這意味著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等。也就是說,除了滿眼的綠色之外,綠化建設的內容還相當廣泛:縱橫的河流、完美的地貌、多樣的生物、清新的空氣等等。
一味追求綠量簡單增加的做法與生態原則背道而馳。在改善城市生態方面,綠化建設應該發揮乘法效應、復合效應。
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能夠為維持人類生存、滿足其需要發揮各種功能,包括空氣和水的凈化、減緩洪災和旱災的危害、種子的擴散和養分的輸送、局部氣候調節等,甚至維護文化多樣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啟迪、提升人文精神等也離不開一個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
“三面云山一面城”、“半城山色半城湖”是杭州的寫照,正是優美的湖光山色造就了杭州的人文氛圍,僅僅是綠色恐怕難以勝任。
因此,綠地建設絕不僅僅是栽樹種草以增加更多綠色那么簡單,而是應該通過栽樹種草,最終形成一個包括動物、微生物和無機環境在內并具有生態還原功能的區域性生態系統。比如,城市綠地系統就是通過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等較為完備的食物鏈(網)的作用,發揮調溫調濕、滯塵吸污、殺菌、減噪、固土保水、供氧、凈化水體、降解廢棄物、治理病蟲害等多重生態環境功能。
同樣,在擴張的過程中不少城市嫌污染的河流“礙事”,采取一填了之的做法,并不可取。其實,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脈,是大地景觀生態的主要基礎設施,也是城市生態中最自然的元素。對河道截彎取直甚至填埋,必將破壞河流及周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要治污,最根本的是必須以維護、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為基礎,恢復其自然狀態,形成水陸共生的生物體系,并建立濕地生態公園。
不顧自然規律地隨意引種植物品種、甚至山體被無情切割造成原有自然生態毫無保留地整體性破碎,這些做法都有害于城市生態的改善。想過沒有:原有山體、河流都破壞了,原有區域生態系統也隨之消失了,栽花種草對促進生態修復又有多大意義?
所以說,沒有開闊的大自然視野、喪失了生態原則的指導,綠化極有可能完全成為一種孤立的行為,似乎與自然山水、大地河流等毫不相關??僅僅增加綠色就可以了。
城市再擴張、規模再大,也不能隔絕于大自然,而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對未來城市的發展形態提出的許多構想,如森林城市、田園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等,基本上都是在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哲學觀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創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態環境、追求山環水繞的和諧境界。畢竟,城市也是大自然之子。
現在,國內已有不少城市正在進行有益嘗試,在綠化建設時,盡量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完整性。比如,孤立、有邊界的公園形態正在消失,而以簡潔、生態化和開放的城市林地形態,滲透到居住區、辦公園區、產業園區內,并向城郊自然景觀地帶擴展、融合。
我們期待早日形成“城市走進森林、森林擁抱城市”的城市生態格局。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