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不能再犯的錯
胡亂“標志”
北京有故宮和天安門廣場,上海有外灘和東方明珠,香港有中銀大廈和香港會展中心。同時,每個城市都在大力興建廣場和標志性建筑,為自己代言。
以最新最高最現代的建筑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國城市標志性建筑和景觀熱中的一大誤區。標志性建筑的內涵應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積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個性風貌,是向外界標志城市獨特存在價值的商標和載體,可以存在數百年而不改。
可惜絕大多數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不能成為其歷史文化的載體,或者說它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滅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新建筑之后還有更新的、規模更大、樓層更高、造價更貴的,因而標志性建筑也總在易幟。
廣州1970年代因白云賓館落成將市區帶到環市路,1990年代世界貿易中心、廣東國際大廈帶動淘金坑的再次擴張,而今,天河體育中心和中信廣場取代了五羊城雕作為新標志性建筑更多地出現在攝影師們的鏡頭下。
未來5年呢?廣州藝術博物館、廣州新體育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廣州會展中心、廣州報業文化廣場及廣州歌劇院將爭奪這個位置。深圳1980年代看國貿,1990年代看地王,新千年人們把目光投向新市民中心了,一切都以時序和建筑的宏偉來定,難怪人們將之稱為沒有歷史和文化的繁華都市。
武漢港客運站造型宛如一艘待發的巨輪,力求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但流線混亂,屋頂外型與結構體系不符,候船大廳不宜候船而改作展覽用,成了本末倒置。
人說標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眼睛,我們的城市太像一個急于追逐所謂的時尚而不惜在自己的眼睛上一再動刀動槍的小姑娘。可惜,單眼皮改成雙眼皮,雙眼皮改成單眼皮,不是越變越靚,而是越來越沒有人樣。
攀高比傻
高樓大廈成了中國城市現代化的代名詞。據說,中國設計院在浦東設計的高層建筑,其面積使用率比境外設計的低40%。1990年代的上海僅用了5年時間就建成了2000多座高層建筑,其中金茂大廈88層,94層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也已經建設好。
杭州市明文規定西湖周邊景區決不允許建三層以上大型建筑,沒想到市政大廈做了第一個“吃螃蟹者”,它的樓空尖頂被市民形容為“削尖腦袋,挖空心思”。
西安舊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層為主,市中心鐘樓、鼓樓、城樓以及城外大小雁塔等均突出于城市輪廓線上,成為城市的標志性景點;而今市內層出不窮的中高層建筑破壞了傳統的城市輪廓線,重要古建筑之間的“通視走廊”受阻。
建筑師們也對工程小面積少的“小東西”看不上眼了,他們只對上萬平方米、造價上千萬的大建筑感興趣,因為回扣高、所得豐厚。像凱旋門、紀念碑、紀功柱、枝頭、華表、牌坊之類精致的東西他們做不來,帕提農神廟、王維的輞川別墅、賴特的流水山莊之類“螺絲殼里做道場”也不擅長。他們只要高大、宏偉、氣派,無論設計是如何的粗糙。
民間有俚語曰“傻大個”,用在那些比著高的高樓大廈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真的就是中國現代化標志嗎?決不!就連中國的榜樣們都認為“目前亞洲城市面貌趨于過度光怪陸離,摩天樓造型和體量過于離奇夸張”。若干年后中國城市將自食擁擠的高樓所帶來的人口、生活、交通及城市綜合性的苦果。
盲目國際化
建筑大師張開濟以“標新立異、矯揉造作、嘩眾取寵、華而不買”來形容時下流行的建筑風格。
截至1996年止,全國有86家城市喊出建立國際大都市的口號,例如北京。金融街一度被稱為北京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亮點,現在人們意識到此類“現代”建筑正在把一個文化的北京淹沒在城市輪廓線以下。
轟動一時的珠海西區開發成為珠海邁進大都市的夢想。《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專題報告》卻表明,珠海目前使用的土地僅為遠景規劃中的1/7,珠海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僅為原設計能力的10.8%,需投資200億資金建設的伶仃洋大橋擱淺,以珠海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都難以吸引大量投資和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國際大都市并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還有不少城市在為擴大市區人口規模不懈“努力”著,幾百萬上千萬市民在他們眼里也成了國際大都市的指標。殊不知巴黎花了30年時間建了5座新城才移出75萬人,以緩解老城人口和就業的壓力;漢城花了7年時間才使其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4%。像大連這樣“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不多。
窒息環境
專家指出,景觀建筑學在中國建筑界缺席。除臺灣省外,在包括建筑、農林在內的所有學科中,中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碩士和“風景園林”本科專業目錄于1997年被全部取消。與此相對的是中國10來年新辦的建筑學專業起碼有原來的8倍多。
建筑系教師們忙于棄教從業,則更培養出只視建筑為造房子的蹩腳建筑師。事實上景觀建筑學與建筑學、城市規劃在建筑界的地位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的,城市人居環境中將技術(資源發展、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等)與藝術(大眾行為、環境形象、精神文明等)融為一體的工作就由它來完成。
新的建設高潮在有限的舊城區內無休止地要面積,欲望的擴張和對金錢的渴望窒息了建筑藝術。開發商只管蓋房子,大門以外的環境既無人投資,建設程序上沒有這一項,現行法律也沒有條文規定該由誰來管,于是統統推給了政府。
政府維持清潔已屬不易了。太多的石獅子、莫名其妙的雕塑與建筑毫無關連,像肆無忌憚的廣告一樣造成建筑的視覺污染。在國人的眼里,現在開始有了環保的概念,卻還不具備環境藝術的概念。
不少見多識廣之士頗為欣賞國外的城市涂鴉,即有想法的人在建筑體上亂涂亂畫。這是一個城市的大眾文化和建筑之間具有共鳴和文化訴求的反映。但居委會和物業管理人員會把涂鴉者視為破壞分子,他們認為滿眼的廣告牌和花花草草才是真正的藝術。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