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擺脫利益控制才能實現宜居
就好比有人鐘情川菜,有人獨愛粵菜,一道菜的味道怎樣,不同口味的人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同樣道理,究竟是四合院住得舒坦,還是高樓之巔的居高臨下更有快感,恐怕也因人而異。可見,城市究竟是否宜居,張三的看法與李四的觀點,其實極有可能截然相反,既然如此,中國城市究竟宜居與否,似乎并不能全由住建部的官員說了算。
不過,盡管“何為宜居”可能各有各的看法,但城市應不應該宜居,卻實在是個無需爭辯的話題。不難設想,假如一座城市發展到最后,連人都不再適宜居住,甚至讓人無法忍受,根本沒法住了,這樣的城市,恐怕無論其表面看來多么的光鮮靚麗,都是不折不扣的敗筆。無論從城市的科學發展,還是以人為本的視角來看,宜居作為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核心與主題,想必應該成為共識,無需眾口難調。
的確,四合院未必全是優點,高樓大廈也并非完全不是,然而,太高的建筑密度,過于擁擠的居住條件,恐怕不會是大多數人的特殊愛好,至于環境質量的不如人意,人際交流淡薄,也同樣不會有人對此情有獨鐘。從這個角度來看,住建部官員對于當前中國城市的不符合宜居標準的評價,倒也不失中肯。
對此,或許會有人說,住建部官員“站著說話不腰疼”,城市土地本就稀缺,連建筑密度蓋得這么高了,還一房難求,房價依舊如此高昂,假如建筑密度變小,即便城市真的宜居了,恐怕也沒人住得起了。不過,以目前人均120平方米的城市面積計算,城鎮用地只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1%,即使提高一倍至人均240平方米,也只占國土面積的2.2%。城市土地的稀缺究竟是事實還是人為,倒是需要打上個問號。至于當今城市過高的建筑密度,與其說是出于節約土地和集約化發展的目的,毋寧說是城市規劃與房地產行業利益驅動下的產物。不難設想,高的建筑密度當然意味著單位土地上更多的房子可賣,而更多的房子,當然也就意味著城市土地經營以及開發商更多的得利。
可見,和利益談宜居,其實和對牛彈琴的效果相仿,在過度而無節制的利益訴求面前,宜居這個字眼,的確難免靠邊讓路的宿命。看來,只有等到城市經營與規劃不再被利益牽著鼻子走的時候,宜居才有望真正成為城市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的主角,“城市淡薄癥”才有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療治。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