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不中立 交通擁堵難解
要緩解交通擁堵,唯有下決心拆圍墻欄桿,打通斷頭路,完善路網。例如,環繞正佳廣場可以代替體育東由北向南轉到天河路的左轉彎,環繞外經貿大廈可以代替體育東由南向北轉到天河路的左轉彎,同理,如果將體育中心的圍墻拆掉也可以取代十字路口的左轉彎。
利益格局復雜致交通規劃弊病
新快報:規劃是一個大問題,在規劃問題的背后,是否反映了我們決策體系存在著一些弊???各位怎么看?
胡剛:是的,交通管理多頭,利益格局復雜是一個重要原因,造成各類交通工具分工不明、轉換不暢,地鐵、公交還沒形成一個完善的市內交通運輸體系。
侯梅新:天河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建起來的城區,規劃水平竟然比不上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汽車未普及時規劃的老城區,匪夷所思。
原因很多,很主要一點是土地制度不合理。政府靠賣地獲利,卻很難分享建成區物業升值的收益,造成政府只顧賣地、不顧完善規劃和配套的現象,往往連市政道路和綠地都交給開發商去做,造成道路之間不連通。
最壞的現象是,故意避開人口稠密的建成區,地鐵五號線走黃埔大道不走中山大道就是典型。
如果將錯就錯,將中山大道的居民用擺渡巴士接駁到黃埔大道的地鐵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但是市政府執意要在路面本來就不寬闊的中山大道上建BRT,意料之中地造成擁堵。
今后的城市規劃要吸取教訓,避免長官意志,避免政府決策被短期利益所綁架。我建議在市人大下面設一個城市規劃委員會,與行政機關保持相對獨立性,那樣更能夠保持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和中立性。
李公明:講個笑話吧,假如納稅人不必供養任何一臺官員乘坐的公車,省下來的錢恐怕地鐵、公共汽車都可以免費了??其實也不必免費,但是可以把公共交通體系規劃得很方便、很合理、很經濟。這樣一來,這個城市既沒有了公車,開私車的人也會因為公共交通的極為方便、快捷、經濟而選擇公共交通,這就出現了良性循環,交通擁堵的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但是,這種理想之所以無法實現,那是因為決策者本身的利益決定不可能;還有就是,汽車工業還是這個城市GDP的重要支柱,是政績的所在。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