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別忘給動物留條“生路”
國家住建部城建司17日在南京召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座談會,“道路的生態適宜性”成為熱議話題。主管園林的官員和研究生態的專家們一齊呼吁,千萬不能讓人類的通途變成動物的絕路。
話題來源于南京市園林局局長許宏的介紹。他透露,南京剛剛完成《干線公路網規劃(至2020年)》,這個最新的公路網規劃突出了生態的適宜性,未來的南京公路網絡將避開生態保護對象和生態敏感區域,同時還將辟建生態廊道(網),為動植物留下應有的生存空間。
記者了解到,該規劃專辟一章,對2020年內新修主要干線的生態保護重點一一列出。比如即將付諸設計的新寧鹽高速,沿線將經過八卦洲水源區,規劃要求設計避繞水源保護區的核心區,還有新寧合高速,要求避繞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郎高速要求避繞溧水東廬山片區。
“有些敏感區域,今后修建道路尤其會慎重。”南京市交通局綜合計劃處處長丁愛民介紹,像南京浦口原先多白鷺,可白鷺對環境極為敏感,一點噪聲、震動都會受到驚嚇,而江北大發展不可避免地要編織高密度的路網,這就要求道路選線要避開老山北側等白鷺的傳統棲息地,周邊施工盡量不鋪厚土不用震動壓路機。
專家們指出,道路對生態的破壞無法避免,但人類可以選擇最小的破壞。南京有過嘗試。寧淮高速穿老山而過,那次修路沒有“逢山開山”,而是多花了3億多元鉆山洞,在頭頂上為動植物留下一條生路。老山林場副場長張亞明對此很激動,“就在幾天前我還帶人去,看到了獐子,守林員說那一帶野雞、穿山甲、山龜、野兔常看得到。”
中國城市研究所王磐石副院長說,在國外經常能在高速上見到一個綠的拱頂,這就是為動物留出的路。“我們修路通常考慮的是最短的路徑,最小的成本。但如果算上生態的成本,算算幾棵幾十年長成的樹、一片多少萬年形成的山的代價,那我們就懂得只有注重生態的修路,成本才是最低的。”
“人類修路建橋,是為了地方發展,但因為修路切斷了動植物的路,讓生態破碎化,那就不能給地方帶來可持續的發展。”住建部城建司園林處處長王香春說,目前對于公路的生態問題,各級政府的意識剛剛覺醒,城市化速度很快,需要各級政府盡快轉變觀念,認識到公路的生態功能至少和經濟功能同樣重要。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