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植物園承擔的“觀賞海棠引種、擴繁、推廣與蘋果屬(Malus Mill.)植物DNA指紋分析”課題通過專家組驗收。
整個研究歷時五年,包括了對觀賞海棠生物學特性和分子標記的研究,以翔實的數據記錄了引進海棠品種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下的表現,并建立了“百分法”形式的觀賞海棠品種引種成功評價標準。
據課題負責人、北京植物園教授級高工郭翎介紹,海棠品種引種是否成功主要由效益指標、適應性指標及繁殖能力來評價,在“百分法”中分數分別占30分、60分和10分。其中效益指標指達到綠化及觀賞的引種目的,無不良生態后果的量化數值;適應性指標指海棠品種適應引入地區的環境條件,在常規栽培技術條件下無需特殊保護措施能正常生長發育,且無嚴重病蟲害的量化數值;繁殖能力指通過有性或無性繁殖能正常繁衍并保持原來優良性狀的量化數值。評價標準具體分為十一種,其中耐寒性、耐旱性、抗澇性、抗風性、抗病蟲力及總分均有臨界分數,如低于臨界分數則視為引種不成功,不宜在當地推廣。據最終數值顯示,目前綠化中應用較多的‘印第安魔力’、‘鉆石’和‘絢麗’總分值均名列前茅。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自歐美等地引進的觀賞海棠品種已有近百個。對此郭翎認為,評價標準的建立將有利于這些品種的推廣應用。這也是國內木本植物品種首個較為全面的引種評價標準,有利于推動其他品種相關標準的建立。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