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低碳生態型城市的建議
摘要: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關鍵詞:建設;低碳生態型城市;建議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低碳生態型城市是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集中體現。目前中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示范和建設各種發展類型的城市,諸如生態城市、清潔能源城市、衛生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等。探其實質,仍感缺乏一條主軸。人類活動足跡加劇了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本世紀人類共同應對的巨大挑戰。在城市發展中要緊緊抓住低碳發展的主軸,配以生態的要求,推動技術發展和建立低碳經濟,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一、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產業支撐體系
一是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化。以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氫能、燃料電池等為主要方向,積極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加大產業化力度。二是積極發展低碳裝備制造業。提升內燃機、環保成套設備、風力發電、大型變壓器、軌道交通配套裝備等裝備制造業的研發設計、工藝裝備、系統集成化水平,積極發展小排量、混合動力、純電動等節能環保型汽車,加快低碳裝備制造業和節能汽車產業發展步伐。三是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軟件)、文化創意等低碳產業和服務業。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信息家電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軟件及服務外包、動漫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形成若干具有國際水準的物流集聚園區、服務外包集聚區、動漫創意產業集聚區。
二、加快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
推進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節能領域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加強生物質能的研究開發和應用,開發生物質熱解氣化、生物質制乙醇、生物質制氫、生物質燃料氣合成二甲醚、生物質燃料氣合成汽油、甲醇以及城市垃圾綜合利用技術,積極發展生物能源業。加快推進風能發電成套裝備產業化。支持發展光??熱轉換材料、集熱器結構材料和部件,研發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和太陽能光伏電池材料及組件技術,積極推進薄膜電池、單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及其它電池等先進太陽電池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太陽電池生產和測試設備的國產化進程。推進新一代的地下溫泉熱水利用技術、小城鎮區域性集中農村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及推廣應用。發展小型高效天然氣制氫,大規模煤氣化制氫技術。支持開發高效熱交換器和熱系統的節能技術,加快發展工業高耗能產業的節能降耗新工藝、關鍵技術和設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實驗室,引導其面向應用、面向企業,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圍繞沼氣、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二甲醚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工業節能、照明節能、建筑節能等重點領域,以及重點污染行業廢氣、廢水、廢渣的治理技術研發,攻克一批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積極支持和鼓勵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機構參與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工作,加強節能減排的人員培訓工作。[1]
三、堅持公交優先方針
在城市的交通發展戰略上,要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的方針。大力發展快速公交系統(BRT)。從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環境污染、公眾身體健康影響、交通擁堵和石油消費來講,小汽車出行方式太昂貴,又是問題叢生之源。小汽車出行的優點是便利和舒適,如果其他出行方式在這方面缺少競爭力的話,就很難改變人們既定的行為,放棄小汽車出行。城市的交通發展戰略上,應采用經濟和行政手段相結合,限制和減少小汽車的使用率。同時,應率先大規模使用清潔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環保車輛。城市曾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曾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蔚為壯觀。保護自行車道和自行車的發展,將自行車道和人行道賦予人性化設計。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既無污染排放、保護環境,也能鍛煉身體。在主要公交站點都應有自行車免費停放站點,其站點設計和功能應該比汽車停放站點更適宜人們的寄存。應在公交大的站點提供價廉或免費的自行車租借服務。
四、大力發展低碳建筑
城市發展低碳建筑應著力加強政府規劃和相關文件的貫徹落實力度,嚴格實施低碳建筑標準,新建筑的立項、審批和建設過程都必須遵照相關標準。要擴大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廣,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推進建筑節能設計,建筑要盡可能實現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自然排水等設計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標識制度,推廣低碳建筑的分級認證制度;新建建筑嚴格執行節能標準,鼓勵商場、寫字樓、工廠等現有商業建筑開展節能改造,政府辦公樓、醫院、學校等公營機構要制定和實施強制性節能措施。對于大型公共建筑,應公開其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能源審計,推動大型建筑節能減排等。推進低碳建筑技術的廣泛應用,普遍采用外遮陽、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建筑綠化等低碳建筑設計技術;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改進建筑業生產組織方式,提高低碳建筑的生產能力。近年來,“零能耗建筑”、“低碳建筑”漸漸成了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光伏與建筑相結合的太陽能應用方式也得到極大地推動。在我國,光伏產業正在迅猛發展,而且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這些利好政策將加快太陽能電源建筑一體化成為建筑節能熱點的步伐。
五、促進農村低碳化建設
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城市必須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高效農業的新路子。一是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生產過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農業之路。如用糞肥和堆肥作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減少徑流,增加入滲,通過作物殘茬及覆蓋在地表的秸稈可防止風蝕和水蝕,提高土壤生產力。采用深耕作物與中耕作物輪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層土壤,擴大作物根系營養能力。二是充分利用農業的剩余能量。如農作物收割后的秸稈是農業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纖維素、木質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燒釋放出的有害氣體嚴重污染大氣。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稈資源,防止環境污染,亟須探索出綜合利用作物秸稈資源的新途徑。如用作飼料、肥料、培養料;也可采用秸稈氣化技術,在高溫、高壓、厭氧條件下經熱解氣化成可燃性氣體。也可利用秸稈發酵生產乙醇燃料。三是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在農村普及太陽能集熱器是發展低碳農村的有效途徑。以畜禽養殖畜業糞污為主要原料,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改變農村畜禽養殖業糞污隨意排放現象,提升農村生態水平。同時,開發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沼氣技術,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
六、設立碳基金,鼓勵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碳基金的資金用于投資方面,一是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二是加快技術商業化。碳基金模式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按企業模式運作。碳基金公司通過多種方式找出碳中和技術,評估其減排潛力和技術成熟度,鼓勵技術創新,開拓和培育低碳技術市場,以促進長期減排。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與此同時,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使公眾真正參與進來。人類活動足跡加劇氣候變化的趨勢如不扭轉,則生態系統崩潰、水資源缺乏、疾病肆虐、威脅人類的生存。因此要緊緊抓住低碳發展的主軸,配以生態的要求,推動技術發展和建立低碳經濟,從而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七、推進制度和法律體系建設
要致力于制度創新,從政策引導層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經濟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從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對稅收政策、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進行低碳化調整。出臺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規,考慮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引領企業開發先進的低碳技術,研究和實施低碳生產模式。對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態基礎設施等低碳經濟產業實行政策傾斜。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清潔發展、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和相關法規,加快推進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建設。
八、制定生態城市建設戰略規劃
推動地方政府、金融企業通過政策激勵和融資支持,在城市中推廣能有效節能減排的低碳技術。目前在中歐戰略合作框架下,能源與氣候變化問題是合作重點,歐盟成員國和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積極行動,承諾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低碳城市建設要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和高端制造領域的投資和技術。
參考文獻:
[1]王利飛.建設低碳城市統籌城鄉發展[EB/OL]中國當紅網,2009-04-22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