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鄉土樹種"成"瀕危物種”
鄉土樹種一般是指長期生長于當地,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已適應并融入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樹種。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每年投入巨資用于造林綠化,林地面積不斷擴大,人均綠化面積逐年增加,然而鄉土樹種卻處在被嚴重侵蝕的尷尬境地。據調查,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上世紀50年代有高等植物1303種,80年代減至1209種,到了2000年卻只有不到1100種。喜樹、香椿、臭椿、泡桐、苦楝、榆樹、重陽木、青桐、楓香、楓楊等鄉土樹逐漸減少,少數樹木雖幸存,但寥寥無幾,若再不加以重視和保護,幾年后會自然消失,直至滅絕。
造成鄉土樹種逐漸稀少和貧乏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農民對鄉土樹種的認知發生變化,保護意識較差,原來鄉土樹種的“木材用樹”價值逐漸淡化,鄉土樹因城市化進程、農村的改造被大量砍伐。二是受市場經濟影響,過分注重發展速生林,追求經濟效益,形成“楊家將”一家獨大,擠占了鄉土樹種生存空間,如新洲區的楊樹速生林在近8年內發展到10萬畝以上就反證了這一點。三是重項目造林,輕鄉土樹造林。多數項目造林的規劃設計沒有涉及優良鄉土樹種,導致無人繁育鄉土樹種樹苗,形不成市場,造成了優良鄉土樹種長期以來得不到開發的尷尬局面,為此建議:
保護意識要提高要將鄉土樹種的發展和保護納入到各級政府的林業建設總體規劃,明確目標和措施,做好保護、繁育和推廣工作,要將優良鄉土樹種作為本地植樹造林的當家樹種,廣泛動員群眾種植鄉土樹。
日常管理要從嚴要建立本地鄉土樹種資源庫,加強對保護和發展鄉土樹種的宣傳,對有代表性的鄉土樹種嚴格執行林木采伐許可證制度,堅決遏制亂砍濫伐。
育苗工作要加強各級育苗單位要加強優良鄉土樹種的采種、采條工作,積極引種,多育鄉土樹優質壯苗,增強優良鄉土樹種的供應能力,滿足城鄉種植需求。
生態安全要牢記要加強對外來樹種的風險評估,嚴防有害物種入侵;要促進外來樹種和本地樹種的協調種植,特別在綠色家園建設時要注意統籌規劃,樹種搭配協調,以保持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