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苗木產業或將面臨更大挑戰
2009年已近尾聲,盤點今年苗木行業的事件可以發現,越來越多業外資本爭相進入苗圃業;繼云南綠大地、北京東方園林在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上市之后,還會有更多業內企業接軌資本市場進入上市公司行列。規模型企業陡增對現有產業形態有何影響?今后幾年苗圃業各陣營的企業應該遵循怎樣的生存法則?記者特邀幾位苗圃業老總對此進行分析。
苗圃業受關注程度空前
記者:有苗圃經營業務的大型園林企業躋身上市公司行列,這對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越來越多的“外行企業”轉投苗圃業向行業傳遞了什么信號?
廣東棕櫚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桂昌:我感覺長久來看,這對園林苗木產業是好事,會進一步刺激資本市場對苗木產業的關注熱情,業外資本、信息、技術介入苗木行業,會大大提升苗木產業檔次,也將推動公眾對苗木行業加深了解,這對苗木產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我有些擔心。房地產商、石油企業、電力企業紛紛投身苗圃行業,這些企業在投資前是否經歷了周密的論證過程?這個問題應該正視。目前沒有相應的政策來監管苗圃投入,只能通過一定的周期后由市場來檢驗。
江西金喬園林有限公司總經理管幫富:我也認為這對行業來說不是什么壞事。業外資本對苗木行業的關注度提高,也說明園林苗木市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這些企業對園林苗木行業充滿信心,那就值得鼓勵,也應該持樂觀看法。目前苗木行業缺乏的就是外力,這些技術含量高的生產單位會對中小農戶產生帶動效應,從而提高苗圃業的總體實力。但是,與此同時,這種現象也多少令人擔心,苗木行業受關注是不是真實的,業外資本紛紛開建苗圃,到底是出于對綠化市場的參與熱情還是短暫的過渡,甚至是盲目投資。因此,這個信號的含義目前還難以判斷。
吳桂昌:規模企業在業內已經成為“公眾企業”,他們的經營狀況不但會影響業外對行業的判斷,同時也會影響到現有從業者的信心。規模企業應該有行業責任感,從發展自身和維護行業整體利益這兩個層面作雙重考慮。
四川溫江青春園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華明:據我們在四川和重慶了解的情況看,今年新建苗圃的現象非常突出,成都周邊新增了很多苗圃,都是不熟悉的面孔,并且苗圃面積都在千畝以上。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業外資本進入苗圃行業,尤其在今年達到頂峰,苗木生產受關注程度空前。今年各地的苗木市場小苗價格上漲明顯,短期看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事,但認真來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小苗價格的上漲與新增苗圃生產采購有直接關系,大量苗木并沒有用到工程上,而是從苗圃到苗圃,集中到一些新建苗圃當中去了。
產能激增考驗市場承受力
記者:很多人都認為當前我國苗木市場仍處在產品相對過剩期,市場能否承受規模型苗圃涌現帶來的產能激增?這會不會對中小苗木生產者帶來嚴重的沖擊?
管幫富:我感覺對中小苗圃會有一定沖擊,但影響不會很大。首先,苗木產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地域性,雖然苗木新增面積很大,但園林市場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產品的適應性要求很高,大規模異地調運不太可能出現,運輸成本也是限制因素。現在苗圃已經建成了,今后幾年產品集中上市后,在一定時期內會對局部地區的苗木行情產生沖擊。目前苗木生產主體還是農民,其生產成本低的優勢明顯,生產水平也有所提高。中小農戶的苗木很容易被市場消化,而對于缺乏市場調查、草率上馬的苗圃項目來說,高昂的管理和生產成本對其今后參與市場競爭有很大影響。另外,這些新建大苗圃還面臨市場分析判斷不夠全面的難題,往往只考慮閑置土地的迅速利用,而動輒幾千畝的規模很難找到合適的小苗,經常是犧牲品質大量采購,這樣就影響苗圃今后的市場價值。
吳桂昌:如果新建苗圃的技術起點較高,那將對農戶起到很積極的帶動作用,業界也應持樂觀態度鼓勵其發展。至于對中小農戶的沖擊,我認為不會太大,特別是在一些傳統的苗木產區,因為像浙江金華、四川溫江、廣東中山等產區已經形成相當雄厚的產業基礎,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強。
林華明:目前的市場形勢令人擔憂,對中小農戶的沖擊是肯定的,今年苗圃面積增加了很多,難以準確估計。這些苗圃上來就定位在大規模、高檔次,市場需求量到底有多大,未來的苗木市場需求格局朝哪個方向發展,現在還都不是很清晰。現在很多投資者瘋狂囤積土地種植苗木,這值得進一步觀察與思考。如此多的苗木市場根本難以消化,一旦市場承受能力出現問題,可能會“崩盤”,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吳桂昌:現在對于企業建設苗圃,從政策層面難監控,也無法干預,只能看這些苗圃的經營策略是什么。有的企業是為了儲存土地,有的是為了獲取占地補償款。如果只是把苗圃經營當作過渡,這對我們行業來說應該影響不大。這類苗圃不會選擇質量高、符合市場需求的苗木,在栽種苗木時多選擇市場價格低的生產要素,這與今后園林市場的需求對接不上,產品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企業應分工明確拓展發展空間
記者:就目前的苗圃經營主體構成來看,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生產者如何通過差異化經營來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
管幫富:我們注意到,國家近兩年開始鼓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來促進農業功能拓展,農業部還將會同有關部委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創建活動,這是一個利好信號,國家有關休閑農業的扶持政策距離苗圃行業最近,規模較大的苗圃很容易拿到這些項目。我判斷很多規模苗圃上馬也與這種政策導向有一定關系,業內企業可在立足園林市場的基礎上謀求更新的發展空間。
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現在小規模苗圃對區域市場的判斷也越來越精準。大中型苗圃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反而面臨更多的市場挑戰。據我了解,現在很多同行都在轉變經營方式,發展多種經營,有的搞休閑型苗圃,有的拓展觀光旅游項目,規模苗圃需要新的贏利模式來增強自身競爭力。
林華明:現在還談不上有更好的辦法,希望市場能夠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判斷今后幾年的市場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市場就這么大,雖說有一線城市的園林改造項目,有二三線城市的新增綠地,還有礦山復綠、生態建設等一些新的綠化空間,但不少主產區的面積增加明顯過快。苗圃建設熱破壞了現有的穩定態勢。對于中小農戶來說,看準市場,早日消化現有苗木是明智之舉。應該考慮如何與大型生產企業錯位競爭,或成為大型苗圃的供應商。
管幫富:中小苗木生產者與大型苗企既可以有合作關系,又會有競爭關系。中小苗木生產者在做好區域市場的同時,需要提升經營水平,不斷在規模、質量方面有所提高。現在很多地方成立了苗木專業合作社,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抱團是今后中小型苗圃的發展新途徑。
吳桂昌:我最近在意大利考察一些苗圃,有些模式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意大利的苗圃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分工比較明確,中小苗木生產者一般負責小苗到中型苗木的前期培育,然后把這些苗木提供給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分工明確、合作發展,這很值得國內苗圃經營者學習,畢竟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模式。
話題主持人:本報記者 郭云龍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