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長期避災據點需盡快明確
海地強震再次讓人們看到了生靈涂炭、家破人亡的悲慘場面。長沙市“兩會”期間,九三學社長沙市委員會在《關于加強長沙市城市綠地防災避險功能建設》提案中建議,長沙市具有發生中強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地震部門需盡快明確長期避災據點,充分發揮城市公園綠地的防災避險功能,并積極完善長期避災據點內部的“生命線工程”。
長沙是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
提案提到,長沙市具有發生中強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據史料記載,長沙地區歷史上發生過3次破壞性地震,自1973年以來,湖南省地震監測網記錄到長沙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地震共92次。長沙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11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之一,但是長沙市的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卻長期落后于其他城市。2007年長沙市人民政府頒布了《長沙市“十一五”防震減災規劃》,指出長沙市應對破壞性地震的經驗不足,地震應急與緊急救援設施、設備缺乏,城市避難場所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尚未落實,震害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地震災害快速評估體系尚未建立,要通過工程與非工程防御措施提高長沙市震害防御能力。
防災避險綠地不足分布不均
城市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由于擁有較大開敞空間、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大面積的集中綠化帶等,在災害時能有效發揮防災避險的功能,是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最佳選擇。近10多年來,長沙市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比以前大大地集中,一旦發生重大災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而長沙市現有的防災公園(長期避災據點)只有烈士公園和王陵公園兩處,長沙市城市綠地防災避險功能還很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有效防災面積不足。現有的已建成的公園綠地當中,有效防災避險面積不是很高,特別是單體面積小而數量又非常巨大的居住小區游園和街旁綠地的面積所占比例太小。
從全市范圍看,防災避險場所的分布不太均勻,岳麓區最高,天心區次之,開福區和雨花區位于中間,芙蓉區最小。特別是在老城區,防災避險綠地面積嚴重偏少,芙蓉區防災避險綠地的有效面積嚴重不足,應對大災的能力非常有限。
從緊急避災據點的服務半徑來看,全市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若按照3分鐘的步行距離(約300米)作為服務半徑進行核算,全市約有1/2以上的區域處在覆蓋空白區,也就是說,當災害發生時,現有的避災綠地不能在第一時間內充分地為市民提供安全的緊急避災據點,人員重大傷亡發生的情況將不可避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在眾多的居住小區當中和城市道路兩旁缺乏相對集中成片的防災綠地。
建議舊城區開辟(緊急)防災綠地
提案建議,充分結合城市的改造與建設,大力加強居住區公園、小區游園和街旁綠地等緊急避災綠地的建設力度。在舊城區及建筑密度大綠地少的建成區(特別是開福區南部、芙蓉區中部、雨花區北部),必須開辟(緊急)防災綠地,盡最大努力提高芙蓉區防災避險綠地的數量,進一步優化防災避險綠地的空間布局。
地震部門需盡快明確長期避災據點,充分發揮城市公園綠地的防災避險功能,并積極完善長期避災據點內部的“生命線工程”(如消防及生活用水設施、臨時發電設備、衛生設施、廣播設施、照明設施、衛星通訊、醫療急救、備用水井、應急停機坪、緊急車輛基地以及應急物資的儲備倉庫等)的配套建設,提高抵御災害的能力。
[部門回應]
規劃建設100個緊急避難場所
本報長沙訊“在所有避難所建設中地震避難所的要求是最高的”,長沙市地震局局長尹大德昨天說,地震避難所要求地方開闊,周邊不能有高層建筑;要有兩個通道出口;選的地段是安全的,不能有易燃易爆物品。因此,目前長沙符合要求的地震避難場只有烈士公園和王陵公園兩處。
接連發生的地震等地質災害也引起長沙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將推廣避難場所的建設。根據長沙市的計劃,長沙市應急辦正在準備規劃建設100個緊急避難場所,這其中符合地震避難需求的預計會在8個左右。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