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苗木走出國門先需“補課”
“新加坡每年用于綠化的資金量很大,市場潛力非常可觀。廣東等地苗木產區有大量的行道樹苗木積壓,如果我國生產的苗木能夠符合新加坡要求,將是一筆很大的生意。可惜的是,我國在培養苗木時沒有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做,很難走向國際市場。”國際樹木學會中國地區分會會長歐永森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南方苗木采購經銷商大會上直言不諱。
那么,國際通行的行道樹有哪些指標要求?國內的差距在哪里?國內苗木與國際接軌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呢?記者就此對歐永森進行了專訪。
六個指標最關鍵歐永森說,國際樹木學會(簡稱ISA)有一套樹木規格標準,其中每項要求都是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探討形成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進行園林綠化設計及施工時參照的就是ISA標準。對照這一標準,歐永森指出,我國行道樹的生產與國際標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即中央主干、活冠比、強接枝、“螺旋梯”型分干布局、“干粗收窄”樹形以及根部系統。歐永森解釋,行道樹作為一種種植在特殊環境中的應用類別,對樹體安全的要求高,因此各項指標均把抗風能力作為重要因素考慮。
“按照ISA的行道樹標準,樹體2/3以下不能出現雙主干或多主干,必須是中央主干,這是基于中央主干樹抗風能力強的考慮。”歐永森說。活冠比是指樹冠高占樹體總高的百分比,高的活冠比代表樹體的抗風能力強,淚滴狀的樹冠是最完美的。
ISA行道樹標準對活冠比的要求是大于30%。
歐永森介紹,ISA對行道樹的一項標準就是有強接枝,行道樹只有分干粗度不超過主干粗度的50%才會產生強接枝,有強接枝的樹不容易折枝,強接枝代表樹體的抗風能力。“螺旋梯”型分布是大自然中樹木的分干布局,這同樣是國際標準對樹木分干的要求,不僅要求分干上下層之間的距離約為樹高的5%,而且要梯形上下排列,絕不能直上直下重疊布局。
按照ISA標準,行道樹的樹形要“干粗收窄”,這主要也是考慮到樹體的抗風能力。“至于良好的根部系統,則要求根系從中心向四周均勻輻射,沒有盤根、偏根等現象發生。”歐永森說。
生產思路要改進國內苗木生產者為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及運輸方便,移植前常對苗木進行截干、砍頭,歐永森說,這種做法與國際標準要求是相悖的,培養出的單點多干或雙主干的行道樹根本不可能出口,只能在國內消化。歐永森指出,如果用苗者只檢查樹木的地上部,又以葉片的多少和顏色來決定質量,不去關注枝干結構,不介意樹身的外力損害,不細心檢查根系,如此用苗,其后果不言而喻。因為葉片純粹是臨時性器官,快長快掉,而枝干結構才是永久性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苗圃要想有長足發展,生產培育思路要改,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合成大樹、嫁接樹冠等做法雖然能解燃眉之急,卻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也易促發病蟲害,不值得提倡。
在苗木生產方法上,歐永森強調必須在兩方面進行改進,一是把握科學的種植密度。歐永森解釋,植物的生長是靠光合作用來完成的,沒有足夠的生長空間,施再多的肥也難發揮作用,而且會污染環境。國內很多苗圃唯恐土地利用率不高,行道樹苗也種得密密麻麻,其結果是苗木難以成材。歐永森說,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采用套種灌木、地被的方式來解決,保證行道樹苗木的生長空間是養好苗的第一要務。二是加強修剪整形技術的培訓,這是國內苗圃目前最欠缺的技術。歐永森說,苗木修剪就像給苗木動手術,必須了解樹木的結構,懂得植物的生長規律,才能培育出“螺旋梯”型分布的樹干布局。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