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應選擇鄉土樹種 不宜頻繁求新
誠然,引進不同的樹種能夠豐富樹木種類,使市民在休閑時可以觀賞到平時不易見到的樹種,但由此也帶來諸多問題。比如,引進、移植斥資巨大,在引進后養護成本也相對較高;外來樹種對生長條件、環境等要求較高,達不到一定立地條件往往就會枯死,造成資源的浪費。
每個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相應的氣候帶,在長期的自然演變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產生的植被種群必然是最適宜本地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因此,鄉土樹種應該始終是城市綠化的骨干樹種、基本樹種。
我們提倡鄉土樹種的回歸,因為它是區域性寶貴的生物資源,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結果,與引進樹種相比有更大的優勢。作為生態環境自然選擇的結果,鄉土樹種對當地的自然條件適應性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綠化栽植人員對鄉土樹種有著豐富的栽植及管理經驗,栽植后的養護工作更為細致有效;此外,鄉土樹種種源豐富,種苗基地與栽植地距離相對較近,可以做到隨起隨運隨栽,減少了中間環節,成本低、效率高。另外,鄉土樹種具有地域性文化內涵,能突出地方特色。
植物與所處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植物首先作為生命體,應先保證其健康成長,扎根成蔭,然后才能追求其他功效。城市綠化選用樹種不應一味求新、求變,更不應該新植的樹木還沒有成蔭,就頻繁更換新品種,致使樹木在城市綠化中的生態功能基本消失殆盡,只剩下“書面上”城市綠化成果的數據體現。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