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一座城市成長的智慧--西寧城鄉規劃紀實
規劃者的理念決定城市的品位,規劃者的眼光體現城市的成長性,規劃者的管控是智慧的博弈。做好規劃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責任,也是經營城市的第一手段。
短短十年間,西寧城市面貌變化帶給人們種種驚喜的背后,凝結著城市發展的設計者、決策者在“謀”與“斷”之間的智慧,彰顯著城市規劃的管理者與執行者不敢懈怠、精益求精的厚重責任。
智慧化管控提升城市功能
西寧市在全省具有較高的區域首位度,掌握城市發展規律、尊重城市規劃科學、執行最嚴格的城市規劃管控,西寧城市規劃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們義不容辭。
先后建設的中心廣場和新寧廣場極大地緩解了城市缺乏公共開場空間的問題;將要實施的中心廣場北側拓寬,正是10年來西寧城的規劃管理者頂住商業開發壓力的結果;南涼虎臺遺址公園用地從50年代預留到21世紀,也是西寧城的規劃管理者不為眼前利益所迷惑,堅決頂住商業開發沖動的結果。這些都明證著:用最新的理念不斷總結城市規劃的得與失,高起點、嚴謹規劃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拋棄規劃的隨意性,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在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博弈中,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取舍中,西寧人做出了最正確、最科學的選擇。
管控不是簡單的管理和控制,而更多的是選擇。選擇的結果對于大多數的西寧人來說恐怕只有感受,真正嚴謹的是數字:目前,西寧建成區綠地率31.2%、綠化覆蓋率35.09%、人均公共綠地7.43平方米。沿河形成了150萬平方米的水面和近72萬平方米的綠地。城市交通“四橫十一縱一環”的主干框架初具形態,城市人均道路面積增加到8.28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達99.9%,城市污水處理率達62.5%,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84%。
這個結果來自于理念: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立足點,加速促進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的增強,高起點、科學規劃建設商業、金融、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保證落實城建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和拆遷安置用地,在執行城市總體規劃中努力突出“四個優先”,即:綠色生態用地優先;教育發展用地優先;民生改善用地優先;公共服務用地優先。對城市隔離綠地、公園建設用地、濱河水系景觀、生態水系廊道、街頭綠地等,采取綠線制度,嚴格控制,構筑了以城區綠化為基地、郊區綠化為依托、以濱河廊道為骨架,兩山綠化為背景,點線面結合的城市生態體系;服務于全市教育結構布局調整,加快主城區內教育設施的改造和擴建,規劃了青海高等教育園區,努力擴大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用地,在居住區、小區中,嚴格按國家標準配建幼兒園、中小學等;優先保證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企業棚戶區改造用地,針對歷史上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存在欠賬問題,研究制定解決辦法,通過規劃手段在新規劃的地塊進行配套,彌補原配套設施的不足;強化規劃管理工作的社會管理職能,更加重視城市基礎環境、文教衛生、市政配套等公共、公益事業的規劃和管理,重視人民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并在規劃工作中重點予以保障。
陽光規劃彰顯嚴謹管控
以往西寧市的城鄉建設規劃,只有業內少數人‘知根知底’,市民未曾謀面、無從知曉,總覺得城鄉建設規劃離自己很遙遠。而今,讓規劃全方位地公開,讓規劃全部“曬”在陽光下。西寧市規劃局讓“城鄉規劃”走出大門、走上廣場,精心編制小冊子、廣泛征詢市民意見;實行城市規劃公示制度,在建筑工地上設立規劃公示牌,將建設項目的有關規劃指標、規劃審批的結果在批前、批后向廣大市民公示;開放西寧市規劃展示館與市民互動、讓市民“評頭論足”。陽光規劃的種種舉措營造了人人關心規劃、參與規劃、監督規劃、自覺服從規劃的社會氛圍,真正做到了讓城市的主人??市民知曉并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模樣。并且,西寧市規劃建設項目的受理均在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采取窗口式統一報建制,市行政服務中心統一管理;規劃項目的審理采用會審制,經層層會審后,報請市政府審定、省建設廳備案。
自2002年以來,西寧市先后制定了《西寧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細則》、《西寧市城市建筑立面管理辦法》、《西寧市城鄉規劃建設局主審人責任制》、《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監督管理的意見》、《關于對涉及建筑物有日照要求的建設項目報送日照分析報告的規定》、《對建設項目規劃審批證書、圖件有效時限的規定》等管理規定。《西寧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特別明確了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涉及到的后退道路紅線、綠地率、容積率、日照間距等技術指標。在此基礎上,實行了對建筑控制的紅線、對歷史遺跡保護的紫線、對生態用地預留的綠線、對水系河道呵護的藍線的“四線管理”。
在容積率指標規劃管理上,按照《城鄉規劃法》的有關規定,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建設項目實施規劃管理等環節,嚴格遵守經法定程序批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所確定的用地性質、容積率等指標,不得違規更改或突破。當規劃實施過程中原確定容積率無法滿足拆建要求時,其調整的指標在國家規范及技術規定確定的指標范圍之內,經規劃部門核準后需繳納異地環境建設補償費及補交土地出讓金后,方可按核定指標調整容積率。繳納的異地環境建設補償費均用于城市公園、城市綠地等環境建設,彌補了政府對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對容積率的嚴格控制不僅使規劃中融入景觀環境要素,保證了政府收益不損失,也促使開發建設單位為公益事業做出了貢獻。
均衡、韻律升華城市品位
成長中的西寧的品格是怎樣的呢?不會是江南水鄉的婉約與清秀,也沒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西寧的規劃者告訴我們,是開闊、敞亮、大氣、自然、清新、簡約。這是西寧不可復制的自然稟賦和山水意境。
讓城市規劃的歷史責任感深深植根到對西寧這座城市的尊重、呵護、珍愛、建設的每一個細節上,西寧城市規劃管理者秉承對城市設計和項目審批上的精益求精原則,將嚴謹管控物化到城市的每一處綠地小景,每一道街坊巷道,每一幢高樓大廈,每一個街頭小品……對南川河、湟水河、中心廣場等重要城市節點實行嚴格的設計方案審查制度,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聘請知名專家高品位設計,主管市長與規劃局長親自與設計人員、建筑師溝通研究、反復琢磨,從單體建筑的方案、色彩、風格、高度、乃至到選址把關,皆不厭其煩地推敲,這種寓審查于科學服務之中的嚴謹工作作風,處處追求與體現“大氣、自然、清新、簡約”的建筑風格,處處追求與營造“開闊、敞亮”的高原山水意境的城市風貌,確保了西寧城市整體風格的協調完整。
不是嗎?中心廣場的市民化體現了市民為大的情結;北門城樓的偉岸昭示著古城的歷史厚重;麒麟灣公園的靈秀表現了西寧城親山親水、山水相融的特色;海湖濕地公園鋪陳著綠色生態的格局;國際村、香格里拉小區訴說宜居生活的愜意……于是,千城一面、高層建筑連片空間狹窄的弊端被克服了,雜亂無章、城市布局結構不科學的毛病被修正了,特色不突出、個性不鮮明、環境不舒適的現代城市缺陷被彌補了。不覺間,人們被西寧更加富有秩序與韻律的城市品位所吸引,不僅顛覆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缺水少綠的傳統認識,讓城市規劃的管理者與建設者們對西寧未來的規劃與發展更加充滿了信心。而且,在城市品位的不斷提升中,美麗宜居西寧的整體舒適感在增強,激發了市民百姓對這座城市濃重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一股熱愛、珍愛、自豪之情在城市的上空飄蕩。(作者:韓易樺)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