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中國踏上“綠色崛起”之路
題記
60年來,中國確立并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中國踏上“綠色崛起”之路
??新華社《在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前進??關于中國國情的報告》
記者思考
2009年9月3日,新華社發布了《在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前進??關于中國國情的報告》。文中寫道:60年來,中國確立并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中國踏上“綠色崛起”之路。
9月7日,新華社又登載了題為《60年經濟版圖變遷演繹強國夢》(以下簡稱《經濟版圖變遷》)的文章。文章強調:“當人類為自然留下空間時,也為自身的發展留下更多的余地。重構生態版圖,同時也是重構經濟版圖。”;“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一個新的生態版圖呼之欲出”。
兩篇文章均以“綠”走筆,預示著什么?也許,可以這樣認為:“綠色崛起”,契合了正在勃勃萌動,即將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一種新經濟模式??“綠色經濟”;預示著“生態”二字再次進階,被置放在了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心!
文章以綠色為主基調,速寫中國60年變遷,并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已展開綠色翅膀,加速騰飛。
本報首席記者陳曉霞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中國踏上‘綠色崛起’之路”。
在新中國60周年華誕前夕的9月3日,新華社刊發了一篇題為《在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前進??關于中國國情的報告》(以下簡稱《國情報告》)。這是中國以響亮的聲音,向世界作出的綠色報告。
“綠色崛起”,一個新名詞、新理念、新目標,也昭示一個發展新方式的橫空出世。“綠色崛起”的內核是“科學發展”。只有科學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恒久地崛起。
可持續發展,人類發展的永恒命題,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世界性難題。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散去,全球氣候變化的警鐘又聲聲緊促。而在新中國60周年華誕和西部大開發10周年的近景中,烘托出“綠色崛起”四個大字,對照鮮明、意味深長。
A定格歷史
綠色崛起正在進行時
《國情報告》引用了這樣一段話:“英國的《經濟學家》曾撰文指出,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77%。但是中國還需要在生態環境方面創造環保奇跡,才能成為真正的中國發展奇跡”。“真正”二字,是善意的鼓勵和期待,更是超難的考量,甚至還有挑剔。
這段表述截至“2007年”。此后,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了什么?如果從高端覓蹤,羅列出2007年以來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即可為英國《經濟學家》乃至所有國際觀察家對中國的評說提供豐富佐證。
黨的十七大在2007年召開。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正是基于此,生態建設的地位不斷被提升,內涵不斷被延展、放大并細化。
■ “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全面推進”之列:十七大提出,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2008年9月舉行的“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提出,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從“四個建設”→“五個建設”的全面推進,時隔不到1年。
■ “生態文明建設”前置于農業可持續發展: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在很多國際性會議和國際交往中,通過中國領導人常掛在口中的“生態”二字,同樣昭示出中國走“綠色崛起”之路的堅定信心。
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先后在“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G8+5峰會)”和“經濟大國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上闡明了中國的立場:
■ 中國堅持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我們已經把建設生態文明確定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2009年,在全球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雙重挑戰的背景下,中國傳達給世界的最強信息,依然是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之路。
■ 9月22日,胡錦濤主席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任務,強調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不斷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 11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合力應對挑戰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在提出的主張中強調,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可持續增長創造條件。
當把這些重大事件串綴起來,一條彰顯中國特色的“綠色崛起”之路,便以清晰的輪廓展現在了世人眼前。
B翻閱歷史
綠色崛起走過漫漫探索路
從來都沒有現成的路、平直的路。路,從荊棘中開出。60年來,發展與保護,是兩輛并駕齊驅的馬車,也是一對如影隨形的矛盾。中國在探尋經濟發展之路的同時,也在殫精竭慮地尋找“綠色崛起”的路徑,力求破解這道世界難題。
記者點開“中國共產黨網”,去搜尋歷史,回溯探索之路的曲直走向。
[時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大地千孔百瘡、百廢待興。當中國人民立志“要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時,黨和國家不忘為畫添綠。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就曾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中國開始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
1956年9月,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大會響亮地提出,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
然而,當中國人民一步一步地朝著這個方向邁進時,工業化道路出現波折,生態環境遭受重創。正如《國情報告》所言,由于人口增長迅速,伴隨大規模的建設開發活動,上世紀50年代后,砍林伐木一時成風。
道路,盡管崎嶇,但總是蜿蜒著伸向遠方。步履,盡管艱難,但總是執著地向前邁進。
[時段:1978年??1998年]
1978年,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巨擘扭轉乾坤,中國的命運從此逆轉。
而今邁步從頭越。4年的臥薪嘗膽,中國經濟終于度過最困難的時期,步入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
??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命題;提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其中指出:“堅決控制人口增長、堅決保護各種農業資源、保持生態平衡”。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針和行動綱領,指出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大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同時要求認真執行控制人口增長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增強全民族的環境意識,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藏、森林、水等自然資源,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規劃了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并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
??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立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并首次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屆三中全會,2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農村改革讓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提出和實施,使林業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就斐然。
[時段:1998年??2009年]
進入21世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向前發展。
??2002年11月,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十六大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
??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其中之一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內容之一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把歷史片段綴連起來,就昭示出中國決策層生態理念的變化和提升過程。綠色的軌跡,由淡至濃、越來越清晰。
C凝視歷史
綠色情結悠悠60年
生態環境的惡化,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因素,受傷的是地球,危及的是我們人類自己。
今天,當全球氣候變化喊了多年的“狼來了”而“狼”終于來了;當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警醒和危機感應對“狼”的圍追堵截;當面對大自然的哭泣,地球的不少地方依然還存在冷漠和麻木時,中國已毅然決然地作出“綠色崛起”的選擇。
這一選擇,整整用了60年時間。
伴隨著這漫漫歲月,中國的生態建設留下了“從破壞大于治理→治理與破壞持平→治理大于破壞”的堅實足跡。有成功和收獲,更有付出和教訓。
《國情報告》披露了這樣一個事實:“1966年,周恩來總理在總結經濟中出現的生態破壞問題時曾痛心表示:‘治水治錯了,樹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說你’。”
這段畫面感很強的文字,讓人讀之,交織著景仰、敬佩、心酸的復雜之情油然而生。國家領導人能這樣正視決策的失誤,托出心中的近憂、遠慮和歉疚,需要多么寬闊的胸襟、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膽識!
這或許是塵封歷史中一個片段的首次公開。改革開放后,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這樣的公開,已成為一個大國風范的展示。
▲ 2003年,中國政府發布《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在總結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直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指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破壞之間的矛盾”。“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 2005年12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說,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
而《國情報告》和《經濟版圖變遷》也分別直面了令人痛心和揪心的事實。前者引用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胡鞍鋼之言:“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擔負著歷史上最空前的資源消耗和經濟活動,面臨著歷史上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挑戰”。后者則說:“從人定勝天到和諧相處,有一個認識的轉變過程。不可否認,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乃至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內,從開荒到開發,發展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記者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這樣的梳理,是為了打開歷史的空間,凸顯中國重構生態版圖、選擇綠色崛起的深廣背景。印證《國情報告》引用的胡鞍鋼之說:“無論是歷史的教訓,還是現實之需,我們都必須擺脫和拋棄黑色發展之路,尋求綠色發展之路。”
D書寫歷史
可持續發展綠色崛起之基石
走過漫長而艱難的探索之路,中國終于尋找到一條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綠色崛起”之路。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關鍵詞之一,是“綠色崛起”的牢固路基。“路基”,筑于何時。
記者查閱歷史時,在《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找到了準確的答案: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我國政府率先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作為指導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開始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在21世紀頭10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可持續發展”這個世界通用詞,被賦予了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
在兩個世紀之交,中國還有一次歷史性的“綠色”選擇。那就是于2000年初啟幕,并將持續半個世紀的“西部大開發”。
這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的重大決策,是一場開拓性的歷史壯舉。生態建設成為其中的恢弘篇章。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