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植樹活動 是否該這樣種植?
虎年春節剛過,南方許多地方都轟轟烈烈地搞起了“植樹運動”,不但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而且有宏偉目標,比如“今年力爭種樹××萬株”“讓祖國的山更碧、水更清”等等。一些地方政府在上班的第一天就組織干部群眾進行植樹活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人感動。
但是,記者在一些地方看到,有些鄉鎮組織干部、職工上山種樹,存在許多不講科學的地方:有的土坎挖得不夠大、不夠深,有的行距與株距不是太密就是太疏,有的苗木根莖還露在表土上,有的甚至根本沒有澆過水……目光所及,到處是東倒西歪的苗木。樹是種下了,并且種的數量還真不少,成活率卻實在讓人擔心。
還有一些鄉鎮也十分積極地組織人力大搞植樹造林,但半天勞作之后,中午就到飯館里集體吃飯,大魚大肉。種樹時個個顯得有氣無力,一到酒桌上劃起拳、猜起碼,卻個個龍馬精神、虎虎生威。這樣的植樹活動能不能真正造出林來,值得懷疑。
在一個鄉鎮的集市上,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群眾,他們對鎮政府組織的植樹活動都表示難以理解。一位攤主說,記得從2005年起,他們每年都在那片坡地上植樹,年年種,卻年年不見綠,以前的荒坡到現在還是荒坡,“真搞不懂是那片土坡不適合種樹,還是他們根本就不懂種樹。”
不講科學種樹,種下之后沒有管理。這樣勞民傷財的植樹活動,不搞也罷。實際上,在哪里植樹,植什么樹,怎么樣植樹,都應當有其科學根據。盲目植樹和形式植樹,不但于事無益還授人笑柄,更有悖科學發展觀。所以,各地政府在大力號召全民參與植樹的同時,更應認真規劃,科學植樹,努力做到種下一棵,成活一棵;種下一片,長大一片。只要盡起責任,就能把樹種活,就能把好事做實、做好。
植樹造林是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情、好事情,各地的綠化規模與科學的植樹活動密不可分。春天是植樹的最好時節,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行動起來,認認真真植樹,讓祖國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山川更秀美。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