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景觀設計被“程式化”
在中國當前的快速發展階段,我們經常用"城市化"這個詞匯來表述中國目前的城市狀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另外一個詞義--"程式化"。當城市被"程式化"時,就出現了今日城鎮"千城一面"的結局;而當景觀被"程式化"時,又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經常可以在學者筆下見到遭受批判的城市景觀:相似的廣場、相像的公園、相同的摹紋綠化等,所有的這些都被設計師用所謂的"景觀語言"熟練應用在不同的設計作品中。
在近期做《中國園林》"植物園專題"的過程中,很多專家也明顯感受到:國外設計公司設計的植物園往往比較純粹、比較理性,整個設計主題就是緊緊圍繞植物細致、全面地展開;而國內設計師的植物園往往會套上很多的"帽子",就像我們在每一個設計文本中都會強調"以人為本"、"生態設計"、"地方文化"和"可持續設計"等理念一樣,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滿把抓",想把所有好聽的設計理念統統放入其中,如此"均勻用力"往往會使得本該最核心的部分不夠好且不徹底。殊不知,"舍棄"亦需要選擇,亦需要智慧。當前,眾多理念往往流于一種形式、一種口號,很多人并未靜下心來去感受、去研究問題以找出最佳的解決對策。解決問題的對策可能會有很多,結果,很多解決的對策自然也淪為"程式化"的產物,待設計完成,"新鮮感"逐漸散去的時候,也就淪落為了"通俗性"公園的范疇。這樣的結局經常出現在國內目前很多類型的景觀設計中。
"程式化"的中國景觀設計模式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一方面,現在的建設項目往往令設計公司應接不暇。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當面對這么多項目時,很多設計公司的領導就明確表示要將項目劃分成"金字塔",即"金字塔"尖的設計作品是公司領導重點掌控的,而更多的中下層項目則是屬于"為了完成設計而設計"的范疇。誠然,如果在設計之初就已是這種態度,出現那么多泛泛的作品真是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這與設計師的創新意識也有很大的關系。記得在一次會議上聽一位權威專家把國內設計公司形象地比喻為工廠,而設計師只是在工廠里生產產品。關于創新,拿最典型的例子來看,每一次欣賞彼得o沃克和瑪莎o施瓦茲的項目時都是一種"享受",他們既不會抄襲別人,更不會重復自己,他們在每一個項目中都會做很多有意思的嘗試,而能夠創作這種"有意思"也許就是設計師與普通大眾的區別之一--設計師要通過藝術性的手法科學地去創造美好的環境。但這種"有意思"決不能是設計師的子虛烏有、異想天開,而應該能夠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增添色彩。
(李先軍)
《風景園林》2010年第一期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