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碳成“風”
某市鎖定低碳城市目標,將在四方面做好試點工作;
某市政府日前出臺建設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擬探索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低碳城市發展之路;
某市要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六位一體”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盡快出臺低碳新政;
某區欲建低碳生態城,規劃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
某地要形成低碳生態城鎮發展模式;
某地計劃推出多項節能環保新舉措和新項目,以打造低碳生態城;
……
自2008年初,原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上海和保定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短短兩年時間,低碳城市迅速升溫,受到各地追捧,炙手可熱。許多城市紛紛高舉起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大旗。低碳,成為當前最風行的詞匯。
然而,我們必須警惕的是:低碳不能成“風”。
高舉低碳大旗你是否急功近利
什么是低碳城市?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定義,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
中國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長。統計資料顯示,1990年~2001年間,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8.23億噸,占世界總增長量的27%。在2002~2007年間,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一番,并成為全球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國。據專家預測,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增加趨勢。到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將比2005年增長60%以上。
因此,建設低碳城市,對于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的中國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與擔當,并非完全是“福音”。
正在成長期的中國城市,成長,必然有成長的代價與“煩惱”;必然要走過的發展階段,也并非在一夜之間,就可以一步逾越。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對于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經濟實力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的我國來說,是一個時常要面臨艱難抉擇、支付更高發展成本的艱辛過程。
那么,對于一貫高度重視經濟發展、追捧GDP不斷再創新高的地方政府來說,在如此熱衷地高舉低碳城市的大旗時,是否真正意識到了這面大旗背后的真正內涵與深刻文章?是否做好了相應的準備?還是更多地停留于表面和口號,看重的是眼前概念上的“新寵”效應,而沒有做好長期“抗戰”、持續努力的充分準備?“我們發展低碳城市一定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果我們不能摒棄急功利近的思想,那么低碳城市很可能變成一種標簽。”對此,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張京祥不無擔憂。
低碳重在理念轉變 避免簡單引用炒作
“對于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概念和理念,不能簡單引用或炒作,而是需要認真研究其內涵。”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說。
汪光燾撰文指出,研究城鄉規劃理念,應當以開發低碳能源為基本要求,以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為關鍵環節,以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為實現方式,以適應生態和人居的合理布局為衡量標準,實現可持續發展,并通過對資源消費和能源結構的現狀評估,提出能源供應結構調整方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開展應用新能源在城鄉規劃實施中的試點工作,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理念。
汪光燾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面對當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城鄉規劃工作者要注意發揮規劃的指導性、科學性、長遠性與綜合協調性,尤其是通過城鄉規劃和實施方案將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戰略和思路落實到位。制定城鄉規劃一定要因地制宜,分析資源背景和自身特點,既要為保證人口增長,特別是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就業的轉移創造條件,又要解決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產生的問題。
汪光燾認為,積極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努力促進城鄉規劃理念轉變,已經是當前世界各國最為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轉變城鄉發展模式、城鄉統籌模式的重要內容。盡管將這個主題研究的結果付諸實施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著眼于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中帶有戰略性、復雜性的問題,城鄉規劃人員應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反思,系統研究,才能做到在氣候變化這樣一些新的命題、新的挑戰面前保持城鄉規劃工作的戰略性、前瞻性,保持城鄉規劃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我們應當積極行動起來!”汪光燾說。
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城市規劃模式
應對氣候變化,建設低碳城市,科學的城市規劃是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規劃建設低碳城市?
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俞孔堅認為,建設低碳城市,首要的是城市布局和規劃的空間戰略要有所改變。現在的城市功能過于單一,沒有進行土地的綜合利用,城市密度和混合度不夠,耗碳量非常大。而低碳城市的空間格局,就是土地空間要節約,要形成混合型格局。另外,生態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整合各個部門,比如林業部門、水利部門、環境部門、文化遺產文物部門,都應該整合在一個系統里。同時,合理利用城市的熱島效應,包括水的處理、自流水的應用等。
清華大學教授顧朝林指出,低碳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主要在于: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城市規劃研究的理論框架,揭示中國低碳城市規劃建設、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運行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解釋低碳城市??低碳社會??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科學問題聯接,為國家建立應對和減緩快速城鎮化過程對全球化影響的政策體系和實施機制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顧朝林認為,在中國現有的發展階段,高速城鎮化仍舊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如何協調城市化與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規劃在現有目標上作出調整,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經濟穩定發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國現階段高速城市發展與低碳目標的協調與契合。“很顯然,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的模式來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顧朝林說,“在未來,短期30年,長期50年,這段時期低碳城市規劃應該是城市規劃的重點,我們應該在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的過程中間,找到我們追求低碳城市規劃的方法和手段。”顧朝林說。
從概念熱炒到系統落實 路途不再漫漫
低碳城市不再僅是地方政府熱衷的名詞,中央多個相關部門近日先后啟動低碳城市相關政策試點和標準研究工作。
1月1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深圳市簽訂了低碳城市規劃合作協議。
另據了解,國家發改委也已委托相關研究機構,在地方政府“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當中,研究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黃艷透露,北京已經啟動低碳城市規劃的編制,有望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出臺低碳城市規劃。今后幾年,北京將逐步建立一個低碳規劃的體系,并很有可能與北京的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結合起來實施。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