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建壩:院士被招安?
建,沒有問題!
“鄱陽湖水位下降成因、下降多少、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對江西省的影響等諸多科學問題都要做定量研究和評價;不僅如此,即使現在非建不可,也得對建壩之后的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等諸多環節進行評估。”水利部一位工程師告訴《科學新聞》,因為現在還處于論證階段,水利系統也不是完全支持這一建設。“對于這種江湖聯通的區域,要像防止戰爭一樣來防止建壩。但現在的研究力度還不夠,好多問題還說不清楚,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只有這些問題都有了明確的科學數據支持,然后再決定到底上不上、上多大。而且一定要多方都能接受才行,而不是匆忙上馬。”
前期的論證是必須的,對環境、魚類、泥沙淤積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都要論證。現在這個工作正在加緊進行。熊小群說,最后要上,就是要看利益取舍大小的問題,我們只能把問題想的多一點,“我們特別歡迎關心鄱陽湖一事的專家學者來鄱陽湖考察,努力尋求解決的辦法。”
不過,在熊小群看來,鄱陽湖建壩雖然這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上是肯定沒多大問題的,眾多專家都到過鄱陽湖、研究過鄱陽湖。1年也可能2年,只是怎樣能做得更好一點。”
論證,只是建議?
鄱陽湖是江西經濟發展的命脈,政府組織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就是否應該建壩展開討論,平衡生態與發展是必須的,不能簡單指責江西,孫鴻烈強調,“我很理解也很同情江西省在鄱陽湖湖尾建壩的想法,他們提出建壩的想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建壩值得商榷,建壩以后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需要科學數據,不要輕易地馬上同意或馬上反對,需要專家的充分論證。”孫鴻烈說。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某研究員告訴《科學新聞》,“計劃于2010年4月份拿出評估論證報告,前期由于經費的短缺,不一定能夠預期完成。好在這次六大課題的承擔單位中有我們,可以稍微緩解經費緊張的局面。”
他同時透露,剛開始并沒有從江西省拿到一分錢,都是從其他項目中擠出一點經費用于這個評估。“這是水利體制不完善造成的,國家投資建設項目,首先要把專題研究、設計研究、建議書、論證評估等都弄好了,國家才給你批錢。前期的這一投入是一筆很大的開銷。而水利部門前期的這一經費卻少得可憐。
即使是劉興土院士也只是在1000萬的“大蛋糕”中分得200萬,“除了我們(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以外,還有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南京湖泊所、中科院動物所、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科院,共6家單位分吃這200萬,少得可憐啊。”
而此時“六大課題”的啟動,無疑讓建壩的天平偏向了江西一方。江西方面的種種動作和各種表態讓外界認為,不管科學論證是何結果,鄱陽湖工程還是要上的。
劉興土認為,“即使最后要上,我們也沒有辦法,畢竟我們沒有行政權力,說了不算。但他們不能否定科學的意見。如果非要上馬,那就一定不能建高壩,只能維持低壩。”
資料: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這一地區的國土面積5.12萬平方公里,分為湖體核心保護區、濱湖控制開發帶和高效集約發展區。經濟發展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點,將重點打造光電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航空產業基地等八大新型工業產業基地;推進“兩核(彭澤、萬安核電站)一控(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打造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