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植樹不能流于形式
29年前,全國人大通過決議,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并規定:除老弱病殘外,年滿11周歲的中國公民,每人每年必須義務植樹3至5棵。今年植樹節剛過,一張照片便在網絡上熱傳,照片上的人穿鞋套、戴手套,拿著幾乎“一塵不染”的鐵鍬在植樹,引來眾多網友“拍磚”。
每當大地復蘇、萬木吐綠、春暖花開的季節,許多單位都要組織干部職工上山下鄉去植樹。植樹已成為一項增強干部職工勞動意識、身先士卒愛綠護綠、綠化美好家園的長效社會公益活動。追溯植樹活動的由來,重要的目的和意義就是要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情感,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增加森林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然而,植樹活動一旦重復次數多了、久了,一些人就會感到“乏味”、“枯燥”,植樹就可能“走調”、“變形”,活動就會背離其本來目的。
如今,不少單位開展的植樹活動似乎已變成供個別領導干部作秀的形式,植樹現場變成一個個作秀場。穿鞋套、戴手套,拿著幾乎“一塵不染”的鐵鍬,扛著飲料和干糧,扯起大旗,乘著單位的公車,一路興高采烈、歡歌笑語地找個風光秀美之處,幾個人合力栽一棵樹,有時候,沒等脫掉外衣、喝上幾口水,一棵棵樹就昂首挺立起來了。這樣的植樹形式已經大大超過內容,侵占消耗公共資源、污染環境暫且不說,樹木也成為手中的一次性道具,最終讓植樹失去其最初的意義。
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了“虛擬種樹”的主張:少砍一棵樹,就達到了多植一棵樹的目的,如果切實改掉了浪費樹木資源的習慣,也就等于完成了虛擬的種樹。斯言不謬。時下越來越多的公眾并不缺少植樹意識和行動,匱乏的是愛護樹木的意識和實際行動。當然,護樹不僅要護現實的樹木,更關鍵的是要愛護與樹有關的派生物,譬如圖書、筷子、家具等等,這樣才能切實減少對樹木資源的需求,進而達到保護樹木資源的效果。在種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護樹的形式和方式上不斷創新,比如,林業部門在植樹節向市民展示節約紙張、循環使用圖書、禁用一次性筷子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從這個意義上說,間接種樹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護綠也是增綠。
增加和保護樹木資源的重要性不需贅言。政府部門應加大輿論宣傳力度,不僅要在提升人們植樹的意識和積極性上下功夫,還要在如何有效的愛綠、護綠上下工夫、動腦筋、作表率,加強引導,讓植樹活動真正成為一項健康、文明的社會公益活動。
編輯:Aggie